1986 年,我國批準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3 計劃) ,1988 年又批準實施了高技術產業開發劃(火炬計劃) 。為了加速高新技術研究及其成果推廣應用,開拓國際市場,決定設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基地,即高新區。高新區以應用新技術和新材料,開發科技新產品為主要功能,兼具工貿性質,并以先進技術作為經濟增長的支撐點。旨在加快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與擴張,推動國民經濟骨干產業的科技進步和技術改造。
高新區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更為典型、更為迅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在這種迅速擴張的態勢下,高新區必須遵循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伴生規律,合理規劃。
而高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本著對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及方便管理,對高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使用強度等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
其向上銜接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向下銜接修 建性詳細規劃、具體設計與開發建設行為。它以量化指標和 控制要求將城市總體規劃的宏觀的控制轉化為對開發去建設的 微觀控制,并作為具體指導地段修建性詳細規劃、具體設計、土地出讓的具體設計條件和控制要求。
由于直接涉及到開發建設中各個方面的利 益,是城市政府意圖、公眾利益和個體利益平衡協調的平 臺,體現著在高新區建設中各方角色的責、權、利關系,是 實現政府規劃意圖、保證公共利益、保護個體權利的公共 政策內容的具體化。
在實際的控制規劃中應該突出分層控制,彈性管理;營造區域特色,建設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開發區。
規劃內容:
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一)土地使用性質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積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綠地率等用地指標;
(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的用地規模、范圍及具體控制要求,地下管線控制要求;
(四)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黃線)、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綠線)、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界線(紫線)、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藍線)等“四線”及控制要求。
規劃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