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紅色文化資源在助推鄉村振興過程中既展現出獨特優勢,也面臨多重發展瓶頸。當前,全省雖擁有千余處紅色遺址和革命紀念地?,但資源開發利用普遍存在同質化陳列、靜態展示為主等問題,導致游客停留時間短、經濟效益不明顯?。在資源整合方面,分散的遺址分布與多頭管理體制加劇了協同困難,如金寨縣革命文物點超200處卻因交通不便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懷寧縣等地也面臨特色挖掘不足導致的品牌辨識度低下?。
產業融合的單一性突出表現為“紅色+旅游”模式占主導,缺乏與農業、文創等產業的深度聯動?,部分景區甚至未配套基礎餐飲住宿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明顯,停車難、如廁難等問題直接影響游客體驗?,而專業人才匱乏更制約了紅色資源的創新開發——既缺少對青年群體體驗需求的精準把握?,也缺乏對紅色精神當代價值的深度闡釋團隊?。這些結構性矛盾亟待通過系統規劃、跨部門協作和數字化賦能等舉措破局?。

一、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
安徽省一些地區已經開始重視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打造了一批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和線路。例如,六安市的大別山紅色旅游區,整合了多個紅色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紅色之旅。但是,還有部分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尚未開發成旅游景點或文化教育基地,游客罕至。一些零散分布的紅軍戰斗遺址,由于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難以吸引游客,導致教育和經濟價值未能充分發揮。同時,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挖掘不夠深入,開發形式較為單一,以參觀紀念館、故居和遺址等傳統形式為主,游客參與度較低,缺乏互動性和體驗性項目,難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二、資源整合缺乏系統性與協同性
安徽省紅色文化資源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統一規劃和協同合作。各地區、各部門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各自為政,導致資源分散,未能形成有機整體[3]。例如,皖西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與皖南地區之間缺乏深度合作與聯動,在旅游線路規劃、產品開發、宣傳推廣等方面未能實現有效對接,難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導致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不足,限制了紅色文化資源整體效益的發揮。
三、產業融合模式較為單一
目前,安徽省紅色文化與鄉村產業的融合模式主要集中在紅色旅游與傳統農業的結合上,缺乏創新性和多元化。紅色旅游產品大多數停留在觀光層面,與其他產業如現代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等的融合不夠緊密。在紅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品種較少、設計缺乏新意,未能充分體現安徽省紅色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此外,紅色旅游產業鏈較短,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不夠,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限制了產業融合的效益最大化。
四、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影響了紅色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振興的效果。交通方面,通往一些紅色文化景點的道路狹窄、路況較差,公交線路覆蓋不足給游客出行帶來不便。住宿方面,鄉村民宿和酒店的數量和質量難以滿足游客需求,部分住宿設施衛生條件差、配套設施不完善。餐飲方面,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主題餐廳,且餐飲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較低。此外,景區的停車場、廁所、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些問題制約了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也影響了鄉村產業的整體提升。
五、缺乏專業人才支撐
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鄉村振興的推進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包括旅游規劃、文化創意、市場營銷、講解服務等方面的人才。然而,目前安徽省鄉村地區普遍缺乏這些專業人才。一方面,由于鄉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工作環境和待遇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另一方面,當地對人才培養和引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人才政策和激勵機制。這導致鄉村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和創新思維,旅游服務質量不高,文化產品缺乏吸引力,難以適應市場需求,限制了紅色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發揮。(作者:高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