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經濟日報》記者劉松柏在我院就碳纖維行業發展情況采訪了我院高級研究員毋劍波。
劉松柏:為什么認為碳纖維是產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毋劍波:碳纖維憑借優異的性能被稱為“材料之王”,在國防科技、國民經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市場規模龐大。目前我國碳纖維自給率明顯不足,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國產碳纖維的發展,未來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1、碳纖維性能突出。碳纖維具有出色的力學和化學性能,既可以用作結構性材料,又可以發揮功能性材料的作用,因此被譽為“材料之王”。碳纖維具有強度大、剛度高、質量輕的特點,是目前已生產的高興纖維比強度、比模量最大的纖維;其抗拉強度比鋼材大68倍,彈性模量是鋼材的1.8-2.6倍,密度僅有鋼材的1/4、鋁合金的1/2。碳纖維還具有耐超高溫、耐低溫、熱膨脹系數小、耐酸性、耐疲勞性、良好的導電、導熱性等優異的性能,在非氧化氣氛中,碳纖維在2000℃還可以繼續使用,從3000℃急速降到室溫不會炸裂,可耐濃鹽酸、磷酸、硫酸等。
2、碳纖維應用廣泛。碳纖維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裝備、交通運輸、建材、體育休閑等領域。碳纖維在人造衛星、固體火箭發動機殼、民用飛機、軍用飛機的應用越來越多。據相關統計,碳纖維在飛機上的應用比例從原來的10%-20%提升到50%-80%,A380使用碳纖維復合增強材料達到21-25t/架,波音787碳纖維復合材料使用量達到23t。風電葉片也是碳纖維重要的應用方向,每個風電葉片大概需要碳纖維1.5-2噸左右。碳纖維的輕質高強特性,符合汽車輕量化發展方向,在車身、車門、油箱、減速器支架等零部件逐漸推廣應用。
碳纖維市場前景廣闊。未來我國碳纖維消費結構逐步向高端領域升級,市場空間巨大。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碳纖維在航空航天、工業應用、休閑體育應用占比分別為22%、61%、17%,而我國應用比例為4%、31%、65%,碳纖維消費多集中在體育休閑等低端領域。隨著我國對航空航天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經濟轉型對工業提出更高的要求,碳纖維在航空航天、工業應用是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預計到2015年,我國在航空航天碳纖維需求量將達到2500噸,2010-2015年均增速約為32.6%;風力發電領域對碳纖維需求量約為2800噸;汽車工業對碳纖維需求量約為2800噸,混凝土結構物對碳纖維需求量約為1500噸。
3、替代進口空間巨大。我國碳纖維長期依賴進口,自給率嚴重不足,制約我國國防科、國民經濟的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政府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掌握碳纖維核心技術,提高碳纖維自給率,未來進口替代空間巨大。碳纖維核心技術長期被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掌握,并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因此我國碳纖維長期依靠進口,2000年碳纖維自給率僅為2.3%,目前雖有提高,但是仍然不足20%。因此,國家提出大力發展自主碳纖維,新材料產業是七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產業, 碳纖維又是新材料重點發展方向;最近工信部頒布《關于加快推進碳纖維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將提高碳纖維自給率,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建立完整產業體系做為重點發展目標,并提出發展路徑,為我國碳纖維行業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隨著我國核心技術的突破以及政策的支持,未來國產碳纖維將逐步替代進口產品,國產碳纖維迎來發展新機遇。
劉松柏:是什么妨礙了碳纖維成為產業亮點?
毋劍波:四大瓶頸制約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制約我國碳纖維發展的瓶頸是碳纖維生產相關的核心技術沒有完全掌握,擁有核心技術的美日德等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因此無法大規模生產出質量穩定的碳纖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高性能碳纖維發展更是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對中低端碳纖維盲目投資;消費結構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國產碳纖維遠遠滿足不了我國國防、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只能依賴進口,受制于人。
首先,關鍵技術瓶頸未突破。在碳纖維制備的成本中,原絲占到成本的51%、炭化占到23%、表面上漿占到成本的4%。我國在碳纖維原絲生產、炭化工程技術、表面處理技術尚未完全掌握,成為我國碳纖維發展的瓶頸。
其次,碳纖維產品競爭力弱。目前我國無法大規模制取T300質量穩定的碳纖維大、小絲束原絲,更無法制取T700、T800等高性能碳纖維原絲,只能依賴進口;我國碳纖維生產設備性能較差也是競爭力弱的原因,國產碳化爐承受的最高溫度僅為1400℃,無法實現1500℃的最佳工藝,國外1800℃以上的高溫碳化爐嚴格限制對我國出口,中等規模的高溫炭化率進口價格高,使我國碳纖維產品價格居高,無法與國外產品競爭。
再者,國內低端產品盲目投資。我國T700、T800碳纖維雖然取得一定突破,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實現規模化生產。目前我國企業生產碳纖維產品性能相當于T300或者次與T300級碳纖維,而且性能指標不穩定、規模小、開工率低、品種單一,產品競爭力差,但是國內大量T300項目紛紛上馬,投資略顯盲目,容易導致國內企業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不利于行業發展。
最后,下游應用無法滿足國防經濟需求。我國碳纖維消費結構以體育休閑等中低端產品為主,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能源領域等應用不足,與國外以中高端消費為主有較大差距,現有下游應用產品無法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需求。
劉松柏:對碳纖維產業的發展,我們有什么樣的目標,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
毋劍波:我國碳纖維發展應該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分階段設置近期和中長期發展目標,逐步實現碳纖維的自我供應及最終成為碳纖維強國。
從近期看,我國碳纖維應以產業體系的初步建立為發展目標。具體體現為初步建立從產業鏈上游的原絲制取、碳纖維制備到下游應用拓展的完整產業體系。首先是關鍵技術及關鍵裝備的突破,原絲制取、碳化等技術和高性能碳化爐等;其次是產業化能力進一步加強,能夠初步實現高性能纖維的產業化;最后是下游應用領域拓展,能夠基本滿足國內大型項目的需求。
從長期看,應以強化我國碳纖維產業在世界競爭力為目標。在創新能力、產業鏈及企業集團等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首先,創新能力接近國外先進技術水平,能夠生產品種齊全、高質量的碳纖維產品;其次,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并形成合力的產業布局;最后,能產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中央提出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方針。從產業發展角度而言,出口在萎縮,過剩產能要削減,“穩增長”靠產業新亮點來支撐。碳纖維是性能優良的新材料,碳纖維的發展對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穩增長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