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研究》指出中國預制菜產業加速崛起,產業基地建設重要性凸顯。2022年,中國預制菜產業規模持續增長,達到4248.1億元,同比增長13.4%;中國預制菜產業投融資事件數量為31件,同比增長34.8%;中國預制菜相關注冊企業數量為7.6萬家,比2021年新增3470家,增速為4.7%,逐漸趨于平緩。
報告指出,未來,預制菜產業基地傳統產品附加值提升,特色品牌優勢凸顯,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產業運行效率提高,標準化體系逐步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產業基地實現數字化轉型,數智化能力提升,“雙碳”戰略落地實施,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
特色食品產業是實現中國食品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隨著預制菜產業發展逐步成熟,傳統特色食品工業化程度顯著提升。產業基地發展推動整合特定地域內的農業產業資源,提高當地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農業生產要素更加集中,當地農產品價值提升,特色區域品牌影響力形成。區域特色食品和地方飲食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傳統烹飪技藝得到傳承創新,更多地區獨特風味被加工為預制菜產品,產品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品牌形象,推動農產品增值和地方經濟發展。
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日益多樣化并探索成型,產業融合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日趨緊密。農業內部以及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間的聯動和融合程度提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農業及其他服務業更加融合,產業鏈條更完整,提高了資金、技術、人力及其他資源跨產業配置效率。以預制菜產業基地大核心的農業現代化、高標準種植供應基地與養殖基地建設更加完善,中間加工儲運環節與農產品加工園區、現代食品產業園合作關系更為穩定,三產融合深度發展,產業運行效率提高。
隨著預制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食品檢驗檢測能力不斷提高,全流程控制和追溯體系建立健全,認證監測體系日趨完善,產業基地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更加健全。隨著環保包裝的普及應用,有機農產品、低碳排放的加工技術和可降解、可回收包裝材料的普及應用,產業減少了因使用化學物質而對餐品營養健康的負面影響,全面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能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預制菜產業的新應用、新模式將不斷涌現。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對食品原料物性、營養特性、人群營養特征的研究應用逐漸深入,預制菜產業基地整體數字化管理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實現管理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制造數字化和營銷數字化,實現預制菜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和物流運輸等環節的實時監控和數據采集,基于數據分析挖掘和加深對行業以及消費者的理解成為普遍方式。食品行業已經開始逐步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食品企業的深度融合來形成數字化食品的產業模式,來促進食品行業和企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行業發展的數智化能力不斷提升。
預制菜產業基地產業綠色化生產方式廣泛推行。一是預制菜塑包產業向綠色低碳技術推進。食品包裝向功能化、綠色化、循環化方向發展,食品產品在包裝環節的實用性、經濟性、安全性得到保障。二是生物質肥料使用占比提升。因使用農藥、化肥,產生的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進一步減少,農業減碳效應明顯。三是隨著預制菜企業食品綠色生產加工技術的普及和產業基地清潔能源份額占比的提升,加工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進一步降低,加速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