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地農業農村實際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動資源整合、投資結構優化、投資效能提升。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采取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健全聯農帶農有效激勵機制,穩妥有序投入鄉村振興。
創新投入方式
(一)完善全產業鏈開發模式。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墾企業聯合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加快全產業鏈開發和一體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開展規模化種養,發展加工和流通。開創品牌、注重營銷,推進產業鏈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有機銜接,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進延鏈、補鏈、壯鏈、優鏈,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鼓勵社會資本聚焦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鏈條,補齊產業鏈條中的發展短板,參與現代種業提升、農機研發與應用、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等產業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支持龍頭企業下鄉進村,建分支機構、生產加工基地等,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探索區域整體開發模式。支持有實力的社會資本在符合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立足鄉村發展實際和鄉村建設現狀,因地制宜、穩妥有序探索區域整體開發模式,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產業融合發展等進行整體化投資,建立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為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區域性、系統性解決方案,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農民收入持續提升,實現社會資本與農戶互惠共贏。
(三)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信貸、保險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配合財政支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實施,加大投貸聯動等投融資模式探索力度。 鼓勵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按照有關要求,對本地區農業投資項目進行系統性梳理,探索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智慧農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領域,培育一批適于采取PPP模式的、有穩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依法合規、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讓社會資本投資可預期、有回報、能持續。鼓勵社會資本探索通過資產證券化、股權轉讓等方式,盤活項目存量資產,豐富資本進入退出渠道。
(四)探索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各地要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推動設立金融機構大力支持、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市場化運作的鄉村振興基金。鼓勵有實力的社會資本結合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和投資情況規范有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部門的行業優勢,積極穩妥推進基金項目儲備、項目推介等工作,鼓勵相關基金通過直接股權投資和設立子基金等方式,充分發揮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引導和資金撬動作用。
(五)建立緊密合作的利益共贏機制。強化社會資本責任意識,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水域灘涂、勞動、技術等入股,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股份合作、租賃等形式,參與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產業融合發展。創新村企合作模式,充分發揮產業化聯合體等聯農帶農作用,激發和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社會資本采用“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與農民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和組織化程度,讓社會資本和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打造合作平臺
打造一批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合作平臺,為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提供規劃、項目信息、融資、土地、建設運營等一攬子、全方位投資服務,促進要素集聚、產業集中、企業集群,實現控風險、降成本、提效率。
(一)完善規劃體系平臺。統籌做好發展引導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建設規劃等的管理制定、信息發布等工作,充分發揮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等為總綱,以種植業、漁業、畜牧業、種業、鄉村產業、農墾、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化、農田建設和農業國際合作等相關規劃為指導,以地方農業農村發展有關規劃為補充的農業農村規劃體系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突出重點、科學決策,有序投向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二)構建現代農業園區平臺。圍繞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以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南繁硅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重大農業園區,建立社會資本投資指導服務機構,發揮園區平臺的信息匯集、投資對接作用。健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園區公共服務設施和能力水平建設,增強各類園區對社會資本的引導和聚集功能,不斷提升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三)建設重大工程項目平臺。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優質糧食工程、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奶業振興行動、種業振興行動、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工程,以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內陸集中連片養殖池塘改造和尾水達標治理整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一輪畜禽水產遺傳改良計劃、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百縣千鄉萬村”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等,建立項目征集和發布機制,引導各類資源要素互相融合。加強宣傳和解讀,提高重大工程項目參與方式、運營方式、盈利模式、投資回報等相關信息透明度和可獲得性;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引導帶動作用,穩定市場收益預期,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
(四)推進項目數據信息共享。匯集農業領域基建項目、財政項目,以及各行各業重大項目,形成重點項目數據庫,在嚴守信息安全底線的前提下,通過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集中向社會資本公開發布,發揮信息匯集、交流、對接等服務作用,引導各環節市場主體自主調節生產經營決策。推廣大數據應用,引導整合線上線下企業的資源要素,推動業態創新、模式變革和效能提高。鼓勵行業協會商會主動完善和提升行業服務標準,發布高標準的服務信息指引,發揮行業協會、開發區、孵化器的溝通橋梁作用,加強與資本市場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