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系統研究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對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帶動鄉村發展、實現城鄉融合有著重要意義。文章(
www.9518n88.cn)以益陽市碧云峰村為例,在深入剖析其發展現狀及SWOT分析基礎上,探討碧云峰“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以期為國內其他地區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參考與啟示,共促鄉村振興。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城市不斷向鄉村擴張、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農村空置、經濟發展緩慢且鄉村特色與文化逐步消失等問題。與此同時,高密度、工業化的城市肌理使得高強度壓力下的城市居民越來越向往鄉村旅游。基于此,中央2013年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鄉村”;中央2014年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指出“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建設農民美好生活的家園”,一時間美麗鄉村建設成為當下熱點。遺憾的是不僅“建設性的破壞”、“千村一面”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未能從根本上吸引勞動力回流。美麗鄉村建設并不僅僅是將農村環境改造成城市那般,更多的是從地域空間開發和農村發展角度提出的對鄉村資源的合理性開發,以鄉村為發展平臺,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為參與主體,以農業、農村用地為載體,以功能復合化、開發園區化、主體多元化為特征,通過資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進行跨產業、多功能、全要素的綜合規劃、開發、運營,從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型復合載體[3]。因此,以產業為基礎的“田園綜合體”作為一種新模式應運而生。
2、田園綜合體概念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4]。田園綜合體將傳統的農業生產與農業休閑、觀光相結合,以三產深度融合為抓手,以生態、文化、旅游為特色,以村民為主體,形成一種新型的鄉村可持續發展模式。
3、益陽市碧云峰田園綜合體規劃實踐
3.1 項目概況
碧云峰村位于益陽市赫山區滄水鋪鎮西部,湘中偏北,屬于環長株潭城市群。該村地處雪峰山余脈、洞庭湖湖泊旅游度假區,緊鄰長沙,擁有廣闊的旅游客源市場。村莊總面積為2268hm2,自然條件優越,用地現狀呈“五分山、三分村、一分田、半分水”的格局,本次綜合體規劃設計為核心區域,總面積約為922 hm2。
上位規劃將該村定位為“打造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山水田園綜合體示范區、赫山全域旅游吸引核心”。
3.2 基地現狀與資源分析
通過GIS分析碧云峰村西高東低,西依陡峭的碧云峰,東為平坦田野,上下高差近446m,溫度相差10℃,有天然避暑條件。碧云峰村周邊有多條鐵路、國道、省道以及縣道,路網密集,對外交通方便;內部道路有高速鐵路、城際快速路、縣級道路、村級道路幾大類,現狀道路交通較為便利,但是道路未能與基地內資源很好銜接,基地內鐵路穿過,地塊被分割(見圖1)。
碧云峰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碧云峰古稱熊湘山,是衡岳72峰之一,自古有“小廬山”之稱,峰頂有雷音寺等名勝20多處。千百年來,不少名士和教派(佛教、道教)來此游覽講學,不少文人騷客均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既有奇異的自然風光,又有悠久的文物古跡,是益陽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
碧云峰村現狀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生姜等農作物,以及果蔬、苗木、家畜和水產養殖,以工業、旅游等二三產業為輔。在對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分析中發現有如下問題:
(1)傳統作物多,特色作物少;
(2)缺乏品牌效益,市場規模少,自然力為主,深度加工少;
(3)自然產品附加值低;
(4)產品輸出渠道單一;
(5)第一第二產業較少服務于第三產業;
(6)結構不合理,創新改造、服務技術比重小;
(7)經營模式單一,服務水平低,環境質量較差。
3.3 設計理念與目標定位
結合碧云峰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以“農業+”的模式為設計理念,將碧云峰村打造成一個集文化旅游、觀光農業、田園居住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實現觀光農業、文化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讓城市居民回歸農村,體驗鄉村的優美環境和民宿文化,感受鄉土人情及鄉愁(見圖2)。
3.4 規劃結構與總體布局
結合地形以及自然條件,項目規劃結構為“兩心、兩軸、五區”。其中“兩心”為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務中心。“兩軸”為交通游覽軸。“五區”為:(1)文化體驗區——碧云峰村主要核心景區,根據本地區的文化特色而設置的一些特定文化建筑和景點的區域;(2)戶外體驗區——保留大部分林地,依托碧云峰設置相應景點,同時承擔戶外運動功能;(3)現代農業產業區——農作物生產、農產品加工和示范基地;(4)田園風光區——承擔農業觀光和康體養生功能;(5)商業服務業區——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售賣旅游紀念品及地特色小吃等功能。
道路交通規劃:整合現有交通資源,將主出入口設置在碧云峰村東北角、銀城大道旁,結合農業嘉年華設置停車場,為外來游客提供極大便利;次出入口設置在碧云峰村東部,通過與游客集散中心銜接進入村莊內部。次出入口旁還設有酒店,游客可先辦理入住再前往游覽。加強內部道路與各個居民聚居點的連接性;規劃有自行車道,增加游客游玩的趣味性。
景觀結構規劃:規劃形成“四大景觀節點、六大景觀片區、兩條游線”的景觀結構,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山水田園格局,將田園綜合體規劃融入原汁原味的生態環境之中,置身其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稻香。依托山體、田園、水系、村落等設置景觀片區,各片區結合主要景點設置景觀節點,各景觀節點之間結合道路布置嵌入式綠帶,構成景觀軸線,形成良好的景觀綠帶空間。
3.5 產業規劃
通過旅游業帶動一、二產業發展,依托碧云峰村湖泊、山水、竹林等資源,開發深層次、體驗式旅游產品,改變觀光為主的產品現狀,打造山水養身、森林度假、康體運動等旅游產品。以碧云峰為引爆點,著重發展旅游業配套產業,結合碧云峰村發展現狀,豐富產業類型,從而帶動一二產業發展。具體而言:
1)發展第一產業
(1)打造水稻、生姜、葡萄等特色作物;
(2)樹立品牌效益,提高市場規模;
(3)部分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2)挖掘第二產業
(1)將輸出渠道多維合作,結合APP,打造高效銷售引擎拓寬產品輸出渠道;
(2)致力發展加工業,擴大產業規模,打造益陽市大型加工工業基地。
3)推進第三產業,打造多元化、創意化鄉村旅游產品
(1)觀光類產品。田園景觀:花卉苗圃景觀、農田景觀、自然風光、森林景觀;農業生產:科技農業、設施農業、規模農業;農業歷史:農耕歷史;農村風貌: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主要功能:觀光、游樂、科普。
(2)休閑體驗類產品。農家生活:特色餐飲、特色住宿;農家美食:農家特色風味、農家土特產品;農事活動:果園、菜園、牧場、農場、魚塘;鄉間游樂:田園鄉野、農耕樂園、篝火晚會;民俗節慶:民俗表演;民族風情:民族風情、農家傳統;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品,剪紙、刺繡、根雕;主要功能:美食、住宿、運動、娛樂、購物。
(3)度假養生類產品。鄉村養生:中藥養生、美食養生、森林養生;鄉村運動:鄉村農場以及原汁原味的農村傳統運動與趣味運動;鄉村度假:高檔完善的設施與優美的環境。
4、結語
結合碧云峰村現有的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等優勢,因地制宜,以“農業+”模式為設計理念,將碧云峰村打造為集文化旅游、觀光農業、田園居住于一體的現代田園綜合體,最終促進碧云峰村內生產與生活、自然與經濟協調發展,為益陽市近郊打造了一個宜農、宜游的田園社區,成為湖南省的田園標桿。(作者:范佳 謝晶 楊紀翔)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