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五五”規劃拉開序幕,交通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從山東的“千里濱海”主題公路到內蒙古的北疆自駕線路,從浙江的“四沿”美麗富裕干線到青島郵輪母港的聯動開發,交旅融合正以“路為紐帶、景為靈魂”的理念,重塑旅游體驗與產業生態。以下是未來五年的關鍵發展思路與創新舉措。
一、發展思路
1. 智慧化引領,重構體驗場景。以5G、AI、物聯網等技術為核心,打造“交通即服務”平臺,實現“出行+旅游”全流程數字化。
2. 全域化布局,打破空間壁壘。構建“干線交通網+旅游微循環”的立體網絡,推動交通與城鄉、景區、產業深度聯動。
3. 綠色化轉型,踐行可持續發展。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如氫能巴士、電動游船),建設生態旅游公路,減少碳排放。
4. 協同化創新,強化區域聯動。跨區域整合資源,形成全域旅游軸線。
二、重點措施
(一)完善頂層設計與規劃引領
1. 強化多層級規劃統籌
① 建立"國家-省-市"三級交旅融合專項規劃體系,制定差異化發展路徑。
② 將交旅融合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預留旅游廊道發展空間。
③ 實施"規劃年度體檢"制度,動態評估規劃實施成效。
2. 健全標準規范體系
① 制定《旅游交通設施分類與建設標準》《智慧旅游公路技術指南》等國家標準。
② 建立交旅融合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規范,覆蓋設計、施工、運營各環節。
③ 推行綠色交通設施認證制度,將碳排放指標納入項目驗收體系。
3. 創新協同治理機制
① 試點設立跨部門"交旅融合發展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② 創建政企數據共享平臺,打通交通、文旅、氣象等12類數據接口。
③ 建立社會資本參與的利益分配機制,探索PPP模式創新。
(二)構建"快進慢游"立體交通網絡
1. 強化快速通達能力
① 實施"高鐵+旅游"倍增計劃,建設高鐵站文旅集散綜合體。
② 打造"省域3小時旅游圈"高速路網,配套建設景區專用匝道。
③ 發展"航空+高鐵"聯程聯運,推出空鐵通票和行李聯程服務。
2. 深化慢游網絡建設
① 構建"國家風景道-省級旅游公路-鄉村綠道"三級慢行系統。
② 實施"百城千路"提升工程,改造提升2000公里旅游公路。
③ 創建"交通驛站+"模式,每50公里布局多功能綜合服務節點。
3. 創新交通網絡銜接
① 開發"干支微"智能接駁系統,實現不同交通工具10分鐘換乘。
② 建設旅游交通"時空走廊",整合AR導航與歷史場景再現技術。
③ 建立極端天氣應急響應機制,構建全天候旅游交通保障網絡。
(三)推動交通設施旅游化升級
1. 服務區功能重構
① 實施服務區"五星級改造計劃",融入非遺展示、VR體驗等功能。
② 打造"服務區經濟帶",發展預制菜加工、特色農產品展銷等產業。
③ 建設"智慧服務區大腦",實現客流預測、能源管理等智能運營。
2. 樞紐場景再造
① 在交通樞紐建設"城市會客廳",集成旅游咨詢、簽證辦理等涉外服務。
② 開發"樞紐+商業+文旅"綜合體,引入沉浸式演藝、主題展覽等業態。
③ 構建"無感換乘"系統,通過人臉識別實現票務、安檢全流程貫通。
3. 新型設施試點
① 建設"零碳服務區"示范項目,推廣光伏路面、氫能充電樁等技術。
② 開發可變形智能交通設施,實現服務空間按需擴展的模塊化設計。
③ 試點"交通建筑遺產活化利用",改造舊車站為文旅創意空間。
(四)創新交旅融合產品與服務
1. 主題產品矩陣開發
① 打造"國家旅游交通產品庫",每年推出100個創新示范項目。
② 開發"交通+節慶"產品,如高速公路馬拉松、鐵路音樂節等。
③ 創新跨業態聯名產品,推出"交通卡+景區年卡"融合套餐。
2. 智慧服務生態構建
① 建設國家級"出行即服務(MaaS)平臺",整合20類出行服務商。
② 開發"交通元宇宙"應用,實現數字孿生路網與虛擬旅游融合。
③ 建立旅游交通服務"好差評"系統,實行服務質量末位淘汰制。
3. 精準營銷體系創新
① 構建游客出行特征畫像系統,實現"千人千線"智能推薦。
② 開展"最美交通線"全球直播計劃,打造移動式融媒體平臺。
③ 實施"交通護照"計劃,通過打卡積分兌換特色旅游權益。
(五)強化文化與生態賦能
1. 文化基因解碼工程
① 開展交通文化資源普查,建立"國家交通文化基因庫"。
② 實施"萬里廊道文化點亮計劃",打造100個文化地標路段。
③ 開發交通主題文創產品,培育"路文化"IP產業鏈。
2. 生態價值轉化行動
① 創建"交通生態銀行",實現路域生態資源價值量化交易。
② 推廣"路生經濟"模式,發展路側光伏、碳匯林等綠色產業。
③ 實施"交通廊道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建設生態監測物聯網。
3. 可持續發展實踐
① 建立交通旅游碳足跡追蹤系統,實施碳中和認證制度。
② 開展"無痕旅游"行動,推廣可降解交通服務設施。
③ 建設交通旅游循環經濟示范區,實現廢棄物100%資源化利用。
(六)健全政策與保障機制
1. 要素保障創新
① 創設交通旅游專項用地類別,實行彈性供地制度。
② 建立交通旅游REITs產品庫,推動優質資產證券化。
③ 試點"人才飛地"模式,柔性引進國際頂尖規劃團隊。
2. 產業生態培育
① 培育"交旅融合獨角獸企業",設立創新發展基金。
② 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成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③ 發展"交通旅游+"產業集群,培育新業態企業1000家。
3. 監管評估優化
① 建立交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② 實施"紅黃藍"分級監管,構建風險預警系統。
③ 開展國際對標行動,引入第三方評估認證機制。
“十五五”期間,交旅融合需以需求為導向,通過規劃引領、設施升級、產品創新和科技賦能,構建“快進慢游”網絡,打造“行在路上、游在景中”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各地可借鑒山東“五大主題公路”、內蒙古“一帶一圈一區”、浙江“四沿”廊道等經驗,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