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各地政府開展十四五規劃前期課題研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十四五投資機會研判等需要,中機院廣泛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加緊開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及發展方向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一、機遇與挑戰
1.面臨機遇
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催生新經濟。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時曾指出:“現在世界科技發展有這樣幾個趨勢:一是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將帶動眾多產業變革和創新,二是圍繞新能源、氣候變化、空間、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更加密集,三是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四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帶動形成龐大的健康、現代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環保等產業。” 隨著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不同產業之間邊界漸趨模糊,新興產業的空間巨大廣闊。
高質量發展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及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十九大報告明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
健康觀念轉變,推動產業鏈向高價值環節延伸。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隨后出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大健康產業將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新動力。70后、80后正逐漸成為社會各領域的中流砥柱和財富的主要擁有者,同時也是主流消費人群,他們崇尚自然、高品質的消費觀念,與50后、60后有本質不同,也正是由這批高收入、健康理念先進的人群帶動,關于健康消費的社會價值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們從關心治療逐漸轉向關心預防、養生及整體健康管理。
服務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潛力巨大。未來五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將保持平穩上行,預計將達到65%左右。在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緩步回落的同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持續上升,個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穩中有增,社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逐漸提高。制造業和服務業將走向深度融合?;ヂ摼W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與傳統業態日趨融合,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新引擎。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國家戰略。隨著長三角戰略“升格”和更高質量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泰州作為江蘇中部支撐節點城市地位更加凸顯,泰州醫藥高新區應抓住區域一體化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到區域開放格局中去,主動參與長三角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區域產業集群,進而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占據更高位置。
“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在未來五年,將會進一步釋放。
2.面臨挑戰
未來五年,人口自身均衡壓力進一步增大。我國人口發展已經進入關鍵轉折期,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低于預期、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勞動力老化程度加重等問題凸顯。“人口自身均衡發展”這一歷史性任務不光是在“十四五”期間要有所應對,更應是未來10年、20年考慮的重點。鼓勵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推進家庭能力建設、強化養老保障等將成為“十四五”期間各地區重點著眼的問題。而“人口吸引力”“人才競爭力”也成為各地區在“十四五”期間的重要課題之一。
未來五年,“卡脖子”技術制約受國際貿易環境影響加大。東部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中部和東北將進入工業化后期,但西部地區進入工業化后期難度較大。我國工業化仍具有市場空間,工業仍是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壓縮式的工業化”導致我國產業發展面臨“卡脖子”技術制約,工業化的根基不牢,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對外依存度仍在50%以上。受中美貿易戰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核心技術所面臨的風險增大。
未來五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將會有所下降。隨著新舊動能轉換,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率逐步下降,技術創新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綜合考慮國際經驗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未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將會穩中有降。“十四五”期間,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鼓勵創新等措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
未來五年,我國生態環境壓力依然較大。40年來,我國經過了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積累的環境問題在“十二五”時期集中爆發,“十三五”時期成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攻堅期”,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經歷了改革發展的關鍵轉折。“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將走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峰值期,但繼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邊際成本會上升。此外,“十四五”時期也將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次要矛盾轉化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階段性和區域性分異并存期。
未來五年,我國面臨大國戰略競爭的嚴峻考驗。隨著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在逐步加大,突出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全球性保護主義疊加勞動力要素供給下降和生產技術水平停滯,導致各國潛在增長率不斷下降;國際貿易增速前景堪憂,國際直接投資穩定性嚴重不足;全球債務水平持續攀高,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風險日益集聚;各個經濟體增長周期不同步,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負外溢性凸顯。
二、國家主攻方向和戰略重點
1.推動新舊動能轉變
國家將重點發展新動能。一方面,要培育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為主導的新動能,著力推動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生物經濟、海洋經濟和綠色經濟等五大新經濟形態將成為引領未來五年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要化解淘汰過剩落后產能、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老樹發新枝”,促進社會生產力整體躍升。高新區尤其要以培育新動能為主,推動國家新舊動能轉變戰略實施。
2.培育強大國內市場
培育夯實國內消費市場。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相關報告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在人均GDP達到25000美元之前,中國在大健康管理、流通服務業、出行、住宿餐飲、金融保險、文化體育娛樂和以居民服務為主的其他項目的消費占支出比重都會提升。利用國內外優勢條件培育強大的生產性服務業,培育適合中國市場的金融保險服務、現代物流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者服務業。
3.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未來五年,我國經濟風險仍然存在在三大風險,即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投資、地方基建的債務風險,集中體現在金融領域的風險。未來要著力推動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一是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優化結構,完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體系,夯實防控風險的微觀基礎;三是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將金融風險對經濟社會的沖擊降至最低;四是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各種干預對市場機制的扭曲。
4.深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將激勵全社會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擦亮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未來五年,將集中精銳力量實施核心技術產品“攻尖”工程和自主創新產品“迭代”應用計劃,加快解決“卡脖子”問題,著力實現核心技術的全面突破。
中機院立足于產業規劃10余年,總結“十三五”成果與問題,認清新時代發展特征,深入領會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有關指導政策的基礎,結合對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細致研究,編制出專業、嚴謹,具有較強可操作性和指導性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及相關課題研究,現面向全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服務。600+專家團隊,200+相關五年規劃案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