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的質量和韌性怎么樣,最終要落在縣域這個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上。必須緊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布局產業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動科技賦能、鏈式發展、集群集聚,加速構建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學“布”鏈
科學布局是縣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前瞻思維,抓住重點環節、突出特色優勢,下好謀劃布局這個先手棋。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鏈。發展縣域產業鏈不能盲目跟風、一哄而上,而是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打造富有特色、凸顯優勢的產業鏈。明確主攻方向、精準發力,擇優確定主導產業鏈,積極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園區,持續做優做大做強重點產業鏈。著眼長遠、分類施策,鼓勵經濟強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引領,推動重點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鏈式改造升級。
集聚融合推動產業延鏈強鏈補鏈。推進產業延鏈強鏈補鏈,是建設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應精準定位縣域產業鏈發展方向,以重點產業鏈為主體,推進縣域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強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面向重點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冠企業”,推動以專破局、以精立業、以特求強、以新賦能,助力縣域產業鏈提質增效。

協同發展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深化分工協作是加快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縣域產業鏈發展應注重內外聯動、強化區域協同,凝聚多元化發展合力。建立跨區域產業協作與聯動機制,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積極承接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以產業鏈串聯帶動跨縣域產業優勢互補,支持有比較優勢的縣域產業向高端化、深加工方向發展,帶動其他縣域協同發展。優化縣域產業空間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中小微企業向中心鎮集聚、鄉村作坊和家庭工場向重點村匯聚。打通縣域城鄉產業連接通道,搭建產業協同發展平臺,促進城鄉產業耦合發展。
創新“興”鏈
創新是產業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就難以做強做優。必須積極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推動縣域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以科技創新增強產業鏈發展動能。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神經末梢”,縣域應從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平臺等方面發力,綜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產業鏈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推進科技強縣示范建設,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縣域科技創新策源地。瞄準縣域產業集群重大科技需求,聯合科研機構開展應用型研究,著力解決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積極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縣域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和高新技術企業提升計劃,通過孵化培育、引進創辦、轉型升級等方式,構建創新“雁形方陣”。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縣域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建立聯合攻關、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常態化合作機制。建設完善縣域產業園區,推行“科創飛地”“人才飛地”等模式,廣泛集聚人才和創新資源。引導各類創新主體、科技社團、行業協會等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健全科技服務體系。
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鏈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關鍵支撐。應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建設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以智能化改造和技術升級為抓手,通過設備更新、工藝升級、管理創新、數智運用等,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做優做強一批新制造、新服務、新農業。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優化縣域基礎設施布局與結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加快5G基站、數據中心等設施建設,搭建高速、融合、先進的新型基礎設施網絡。結合產業特色與優勢,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地圖,有序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等與當地主導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梯度化開發。實施“燈塔”企業培育工程,建設新興產業發展孵化區,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打造縣域未來發展優勢。
改革“塑”鏈
提升產業鏈發展質量,建設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推動生產關系發生深刻變革。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化重點領域深層次變革,有助于提高縣域產業鏈競爭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應推進縣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互聯網+”服務方式,建立高效、便捷、規范的縣級政務服務體系。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引導縣域土地、人才、資金、數據等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領域集聚。建立財政金融聯動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國資主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投融資體系,強化縣域優勢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發展資金保障。推進縣域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人才鏈一體化聯動建設,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開辟廣闊空間。
優化縣域營商環境。良好的、可持續的營商環境是開放包容、統一有序的社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產業鏈優化提升、推動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應著力構建公平、合理、誠信的縣域營商氛圍,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共建共享良好信用環境,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完善縣域市場監管機制,破除各種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保證中小企業平等獲取生產要素。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圍繞招商鏈、人才鏈構建服務鏈,建設縣域政企溝通平臺,建立常態化溝通反饋機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大縣域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優化招商條件、完善收費政策、增加稅收優惠等,支持培育縣域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市場準入門檻,打造本土企業和外來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人才是推動縣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應暢通人才引進渠道,以縣域產業鏈發展的現實需求為導向,開辟招才引智“綠色通道”,打造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人才隊伍。完善縣域人才培養機制,探索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育人模式,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服務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優質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根據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和人才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加大職業培訓、專項培養等力度。健全縣域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人才層次+政策優待”的激勵體系,提升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水平,用心用情搞好服務,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在縣域產業迭代升級中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