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關系
國土空間規劃和資源的組織管理,核心問題是要理解區域的戰略利益與規劃管控的合理性。國土空間規劃與產業空間規劃的關系,就是要根據區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選擇出具有戰略性價值的空間區位,最大限度減少區域要素優化的交易成本,合理塑造產業空間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競爭力。
目前我國正在加速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制造強國,一方面受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對制造業、服務業的影響,城市產業空間資源需求將更加多元化、多變化,對國土空間的利用提出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規劃的目標體系、產業發展時序及空間布局指引、存量產業用地及增量用地結構、重大產業項目和平臺建設、新型產業需要的基礎設施及新基建等建設布局,是產業空間規劃的重要支撐,也都需要國土空間來承載和協調。
如何有效銜接國土空間規劃與產業規劃,是目前產業發展規劃需要思考的重點。國土空間規劃以空間資源的統籌利用為核心,產業規劃作為專項規劃要遵循國土空間規劃,不得違背國土空間規劃的強制性內容(三區三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最大限度實現產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有效聯動。
加強產業用地與國土空間規劃的聯動,應在保證城市發展方向指引的前提下,盡可能細化產業規劃的落地性內容,做到“定位、定量、定圖,定功能、定產業、定機制”,融合產業規劃需求與國土空間包容性,實現產業規劃對國土空間規劃的有效支撐。

產業規劃如何影響空間規劃?
自 2019 年國務院正式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后,以往城鄉規劃那種大刀闊斧,東進西擴的大發展已成為過去式,城市空間發展已由高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2022 年 10 月自然資源部啟用新 " 三區三線 " 劃定成果作為報批建設項目用地用海依據,三區三線的劃定成為當下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個重要探索嘗試,其指標體系的確定仍需要一定時間來檢驗。在這樣的過渡形勢下,城市建設既要遵循城鎮開發邊界,同時也需留有余地,以應對未來政策的變化,實現產城融合,推動城市有序發展。
因此推動產業規劃對后續空間規劃方案尤為關鍵,產規將對空間的用地性質、用地規模、建筑形態、物業產品等多種參數做出相應指導建議,極大增強空間規劃的落地性。
一、行業屬性決定產業鏈方向
①產業新趨勢。隨著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推進,實體經濟面臨新的轉型,為了更大程度的釋放制造業發展空間、激發產業動能、壯大經濟社會活力,對產業發展載體存量增效、增量提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的產業的發展不再局限單一領域,跨產業融合將成為常態,不同產業之間的技術、服務、產品相互融合,形成更具創新性和綜合性的解決方案。科技也將深入改變產業趨勢,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增多,數字化制造、智能供應鏈、智慧物流等產業新形態出現,將形成更加復雜而高效的產業生態系統。
②以石油化工行業為例。隨著碳中和戰略深入推廣,石化產業以石化高質量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要思路,通過調整結構、促進升級等方式推動產業轉型。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 5G 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石化產業已經進入了大型化、煉化一體化、產業集群化、基地化的發展模式,通過數字物理融合系統,構成一個包括設計、生產、管理、銷售、服務在內的智能化的動態運行過程系統,全面發揮穩運行、保安全、提效率、降成本、控風險的賦能作用。數字化賦能不僅能改變產業形態,也會對園區帶來巨大影響,未來新型石化園區將以綠色節能為主導,打造集智慧能源、智慧環境、智慧運維、智慧服務、智慧通行、智慧辦公等為一體的端到端智慧園區生命體,在傳統石化園區基礎上新增智慧運營中心、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智慧碳管理系統等功能業態,實現石化廠物質流、能量流和裝備、環境數據自動感知與自動采集,讓人、物、過程、設備、環境互聯,達到全面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和精準操作的目標,對設備運行、生產情況、碳排和能耗、安全防范等維度進行綜合數智化管理。
二、空間載體約束產業選擇
以工業上樓為例。工業上樓是將傳統單層鋪開的扁平式廠房,匯聚到高樓層的垂直化空間形態,讓企業在高層樓房中進行工業研發、設計、生產、辦公,從目前市場普遍性而言," 工業上樓 " 指高度超過 24 米、或者層級達到 6 層及以上的高層廠房。
深圳作為最先提出 " 工業上樓 " 相關政策的城市,其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堅持工業立市、制造業強市戰略,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多次研究部署加快打造高品質產業空間工作。為了突出高端先進制造,深圳在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深汕等區,規劃建設總面積 300 平方公里左右的 20 個先進制造業園區,形成 " 啟動區、拓展區、儲備區 " 空間梯度體系,加大園區土地連片整備力度,建設一批定制化廠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
在過去 " 工業上樓 " 政策實施過程中,企業由于設備重量、貨梯運輸效率低、管理無序等多種原因,普遍上樓意愿不強,深圳特區通過一個園區一個專業主題定位策略,落實各行政區產業專業化園區建設,其中生命健康產業園成為代表產業,在光明區開始試驗建設。
三、產規指導詳細規劃深化
區域型產業經濟規劃,一般指在特定的區域空間范圍內,對未來經濟建設的總體部署,以區域為規劃對象從總體上進行綜合協調,不同于行業規劃、部門規劃、專題規劃,需要對經濟、人口、社會、環境、資源等進行統籌規劃,規劃考慮因素更加繁雜。
城鄉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控制建設用地的性質、使用強度、體型空間和環境管理的依據,會對目標區域進行從功能、經濟、環境、景觀等效果和建設次序、周期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比較和論證,然后選定各地塊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積率、綠地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定都應作為強制性內容。可以看出傳統的詳細規劃編制過程,對產業的考慮較少,往往都是從土地及城市功能拓展出發,缺少對區域細分產業的深入研究,最終落在空間上就會出現地產泡沫泛濫、有城無人等現象。
所以在國土空間規劃這個大環境下,產業規劃起到的影響越來越大,選擇對的產業方向,可以:
1,有效減少建設過程中的成本浪費,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
2,最大程度激活目標區域的經濟活力,疏通地方產業肌理,最終實現經濟突破發展。
總結
隨著各地國土空間規劃基本完成,地方各類型規劃之間的界線開始逐漸融合,在未來城鄉規劃過程中產業規劃的作用將更加明顯,中機院將率先創新突破,在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分析基礎上,根據全球、區域或周邊城市產業轉移、區域政策和本地產業特征,結合產業鏈發展邏輯,對區域、園區、建筑等不同規模載體提出前瞻性的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