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設施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對于振興鄉村經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闡述了玉溪市設施農業發展狀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
設施農業是采用工程技術手段,改變自然光溫條件,創造優化動植物生長的環境因子,使之能夠全天候生長的設施工程。設施栽培技術在荷蘭、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迅速,并形成了由計算機調控,從品種選擇、栽培管理到采收包裝,一整套規范化的技術體系,亞洲及環地中海則以普通塑料溫室為設施栽培的主體。
玉溪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隨著人們意識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經過30多年的發展和探索,設施農業在玉溪市得到普遍推廣。調查數據顯示,至2021年玉溪市共有設施種植面11971.77hm2.其中:露地滴灌7335.75hm2.占設施面積的61.28%;簡易大棚1630.26hm2.占設施面積的13.62%;露地+水肥一體化1169.17hm2.占設施面積的9.77%;鋼架大棚826.51hm2.占設施面積的6.9%;露地噴灌434.45hm2.占設施面積的3.63%;大棚+水肥一體化636.61hm2.占設施面積的3.04%;大棚+噴灌160.15hm2.占設施面積的1.32%;高端智慧大棚42.2hm2.占設施面積的0.35%;大棚+滴灌9.69hm2.占設施面積的0.08%。建成各型冷藏冷凍庫1200多座,高山軌道運輸、自動采摘等農機農藝在部分地區逐步得到推廣。

圖1 玉溪市7個傳統和特色產業設施栽培技術應用
玉溪市設施農業主要以設施栽培為主,調查產業中花卉、蔬菜、水果設施技術應用廣泛,而中藥材、食用菌以大棚和噴灌設施技術為主,占設施面積的0.42%~1.11%,烤煙以噴灌設施技術為主,占設施面積的21.33%。目前建成的設施以政府投資為主,部分由種植企業投資,“生產—加工—銷售”的現代化設施農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設施類型以滴灌和簡易塑料薄膜大棚為主,花卉栽培上有部分現代化的大型溫室。從總體水平上看,玉溪市設施農業開發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與國外和沿海地區設施農業發展較快的省、市相比,玉溪市設施農業發展在管理體制和機制、技術裝備水平、產量和勞動生產率以及種植品種上存著很大的差距。
玉溪市栽培設施從70年代的簡易小拱棚起步,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栽培設施不斷完善,面積不斷增加,鋼架大棚、復合材料大棚及現代溫室在高產值的花卉等產業上逐步得到推廣應用。截至目前,形成了元江芒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華寧柑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十三五”期間,玉溪設施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2021年玉溪市出口農產品產值達142.02億元,其中水果出口產值達107.66億元,蔬菜出口產值達20.6億元,持續保持農產出口額全省第一。
玉溪市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玉溪市設施農業規模逐步擴大,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但也存在設施設備不配套,智能化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不足,產銷銜接有待加強,知名品牌少,三產融合發展有待推進等問題。具體如下:
一、農民運用現代科技能力不強
目前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習慣于傳統的生產經驗和耕作方式,對高效農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品牌意識不強,對依靠現代科技發展高效農業信心不足,政府推動與農民自愿差距較大,制約了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二、設施農業投資強度弱
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農業部印發了《關于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但中央、省、市未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設施農業投入成本高,小戶散戶融資能力差,對設施農業投資強度不足。
三、高效設施農業規模小,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玉溪市農業企業規模小而散,初級產品多,缺乏—批具有較大規模、帶動農戶增收作用明顯的大型龍頭企業,農民從設施產業化環節增收的份額還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設施農業的發展。同時設施農業布局分散,影響整體示范效果。
四、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全市整體創新能力仍不足,品種權和專利權保護相對滯后,企業和合作社自主創新積極性不高,導致自主選育品種產業化程度較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和新技術較少,影響了設施農業促民增收功效的充分發揮。
五、產品生產經營環節薄弱
產業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管理程度和水平還需提升,采后加工處理、冷鏈保鮮和市場商貿流通等環節薄弱,嚴重影響產品品質,難以承接國內外大批量、高質量訂單需求,制約了設施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益。
六、設施產業關鍵要素短板突出
全市耕地面積少,受多年干旱氣候條件的影響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受耕地保護政策制約,高端產業生產管理用房、采后處理、物流冷鏈、水利設施等生產配套設施用地受限,直接制約著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區域品牌薄弱、支撐服務體系亟需搭建完善、如何吸引優秀企業投資等方面短板突出,制約著產業的創新發展。(作者:施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