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那么多區縣做過產業規劃,其實每一天都面臨著艱難的決策。
最突出的,就是與地方主官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需要做出一個"聽誰的"選擇。
地方政府關注合規性、均衡化和可持續發展,而產業規劃更注重的,卻是錨定目標、重點突破。兩者的興奮點和預期,似乎并不一樣。
所以,到底該聽縣長的,還是看市場的?
刨根問底
從"有什么"到"缺什么"
做產業規劃,肯定要先去實地調研。
這個時候,大多數地方干部都會重點展示當地"有什么",把優勢產業、優秀企業、旅游景點和特色美食,一股腦全都羅列出來。
一方面,這些是當地招引企業、發展產業的優勢和基礎;
另一方面,這些也是當地值得自豪的家底。
沒錯,這些內容當然要看,因為它們是了解一個地方的起點。
但是,只了解這些還遠遠不夠。
我們必須透過表面"有什么",看到背后"缺什么",才能找到產業發展真正的突破口。
這里舉一個之前提過的例子:
前段時間,我們接下某縣的產業規劃委托之后,開始到當地進行實地調研。
該縣近幾年著力發展食品產業,也順利落戶了幾家龍頭企業。
但這些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卻是從周邊城市采購的,本地并沒有種植。
要知道,對食品企業來說,原材料的本地化非常關鍵。距離越遠,運輸成本、保鮮成本就越高,損耗也越高。
既然上游原材料不具優勢,這些食品企業為何選擇落戶于此呢?
答案竟然是:快遞費便宜。
這些食品企業主要生產休閑零食,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面向全國發貨。比起原材料成本,節省的快遞費要多得多。
市場化招商:王副縣長的"知難而進"
第一、第二產業不匹配的問題,暫且不提。
物流成本的重要性,該縣就從未關注過,也從未重點宣傳過,更沒有想過,把食品產業的招商工作,向電商方向延伸。
所以,做產業定位規劃,不僅要關注其"有",更應著力于其"缺"。
因為"有"只是基礎,"缺"才是方向。
大部分區縣,缺的不是"兩圖一表",而是對已有企業的清楚掌握,對產業鏈的深層理解。
把基本功練扎實,產業招商才能水到渠成。
心領神會
從"要什么"到"為什么"
去年年初,我們接到了一個委托,為某縣提供產業咨詢和委托招商服務。
說實話,這個任務很艱巨。
這個縣的產業基礎在全省來說都比較落后,財政收入很低,資源也乏善可陳。
但是當地的縣長,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專家型"官員。經他之手,硬是把一個貧困縣干成了脫貧攻堅的標桿,產業脫貧的典型。
對于產業規劃,他的"要什么"很明確。
第一,必須花小錢辦大事;
第二,必須狠抓工業強縣,不光要干,還得在全省干出個樣板來;
第三,必須站在縣情實際和鄉村振興的角度去謀劃,要可持續發展,絕對不能干成官員的盆景工作、政績樣板。
雖然我們已經有多年產業研究經驗,但真遇到長期扎根縣域、對鄉土中國有深厚情感的基層干部,我們對縣域的理解或許就是皮毛。
好在,我們沒有辜負縣長的信任。
經過近一個月的調研分析,我們為該縣制定了產業鏈招商路徑,獲得了高度評價,并迅速付諸于行動。
為何能達成這般效果?
我認為,源于我們深入剖析了縣長"要什么"背后的"為什么"?
該縣受財力限制,投入必須高效。
所以在制定產業招商方向時,也必須依托現有基礎做延伸,而不是對標那些東南沿海的經濟強縣,發展"風口"產業。
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也是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關鍵。
所以,我們的調研沒有局限于產業集聚區的規上企業,也深入到鄉鎮中的企業中考察,從他們身上挖掘:
為什么他們留得住、發展好?
他們選擇這里的原因是什么?
他們目前遇到了哪些問題?
并非每個縣都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我們無法改變,也不該抱怨。
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才是我們的時代責任。
身體力行
從"做什么"到"怎么做"
有人這么形容咨詢機構的現狀:
能做產業咨詢的很多,但是能持續跟蹤,產生實效,帶來項目落地的,卻寥寥無幾。
真正有效的產業咨詢,不僅要提供"做什么"的清單,還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中機院專注于各類行政區(新城及新區、百強區及縣)、市級縣級、各類產業功能區(高新區、經開區、保稅區)以及全園區等產業規劃咨詢已逾19年,幫助地方政府推進項目落地及招商規劃的實施。
所以,做產業規劃,既要聽縣長的,也不能全聽縣長的。
因為我們聽到的,更多是有什么、要什么、做什么,但我們還應多問一句,多想一步,背后缺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正因如此,我們的服務才能真正懂天氣、接地氣、聚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