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一)全市化工、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1.產值總量逐年增加,但總體規模偏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較低
2. 發展起步早,聚集了一批優勢企業和核心關鍵技術
3. 軍民融合不斷深入,創新能力有所增強
4.研發能力逐步提升,創新體系正在形成
5.資源綜合利用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產業規模較小,沒有形成集群優勢。
2. 原材料自給能力差,產業鏈條短,本地配套能力弱。
3. 軍民融合、產學研合作潛能未充分發揮。
4. 產業集中區建設滯后,現有園區配套環境有待改善。
(三)化工、環保產業面臨的形勢和機遇
“十二五”或未來更長時間內,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將會保持持續、穩定增長,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項目思路
——優化產業結構,激活存量,推動產業鏈重心轉移和延伸。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力度,優化產業、產品和技術結構,努力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現有企業和產業規模為基礎,努力促成其向產業鏈中盈利能力強的位置轉移;以產業耦合體系構建為方向,促進原材料供應和設備配套的本地化。
——促進產業聚集,推動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發揮特色園區和產業基地的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扶持大企業、大集團,培育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產業集群,通過壯大企業規模,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推進軍民融合,培育壯大特色新興產業。利用科技城建設品牌優勢發揮當地及周邊國防科研機構、軍工企業和高等院校的技術、人才、設備優勢,建設軍民兩用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推動國防軍工科技資源和創新能力向民用產業的轉移,培育壯大新興化工、環保產業和獨具特色的國防軍工配套產業。
——做好區域協調布局,形成優勢和特色。從實際出發,謀劃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產業引導政策,堅持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取向,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逐步形成優勢、特色顯著的區域發展格局。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增量,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跨越發展。堅定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努力吸引國內外大型產業資本參與本地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相關產業。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著力引進大型投資項目,加速產業規模擴張,實現跨越式發展。
項目目標
1.經濟總量目標和分年度目標。
化工產業:到2012年,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00億元,主要產品產量達到:合成氨35萬噸、尿素50萬噸、高效復合肥30萬噸、鉻鹽系列產品20萬噸、黃磷及磷酸鹽系列產品35萬噸、油砂油20萬噸、甲醇及下游產品15萬噸、農藥原藥與制劑1萬噸、脂肪酸系列產品3萬噸。
到2015年,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50億元,合成氨40萬噸、尿素60萬噸、高效復合肥35萬噸、鉻鹽系列產品25萬噸、黃磷及磷酸鹽系列產品40萬噸、油砂油50萬噸、甲醇及下游產品20萬噸、農藥原藥與制劑1.5萬噸、脂肪酸系列產品3.5萬噸。
環保產業:到2012年,環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產值50億元,其中,環保設備和產品15億元、廢物綜合利用達20億、環保治理與運營15億元。
到2015年,環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00億元,其中,環保設備和產品35億元、廢物綜合利用達30億、環保治理與運營30億元、環境服務5億元。
2.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集中布局發展大型化工、環保企業,力爭在2015年形成年銷售額達50億元的企業1戶,達30億元的企業3戶,達10億元的5戶以上。
3.技術進步取得顯著成效。技術進步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化工環保行業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建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以上,大中型企業技術研發經費占銷售額的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