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金融形勢風云突變、急劇惡化,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中國經濟盡管表現出了較強的抵御能力,但經濟下行趨勢也是明顯的,中國的醫藥產業同樣也受到了國際市場萎縮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帶來的壓力,原料藥出口受阻,利潤增幅急劇下降。
一、金融危機對醫藥產業的整體影響
1、企業融資困難
經濟危機對醫藥企業最直接的一個影響便是突然失去了廉價的貸款和融資渠道。在此次金融風暴中,大量金融機構紛紛倒閉, 迫使銀行停止貸款來保護自己的資本,從而導致大量生物醫藥公司失去了便利的融資渠道;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國2009年制定新增貸款額度中,各大商業銀行都將貸款目標對準了基建。而且,由于藥物的研發是一個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的過程,因此融資的困難將對生物醫藥企業尤其是對風險投資依賴程度較高的生物技術企業造成巨大的打擊。我國醫藥企業期間的市場競爭狀況和產業結構調整決定了大部分醫藥企業融資難。低水平重復建設、研發水平整體低下決定了國家的投入會投向生產基本藥物生產企業和國家扶持的國有企業。
2、市場增長率放緩
盡管需求具有較強的剛性,但國外醫藥市場的增長率已經開始出現下滑。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西方主流國家的醫藥市場的增長率從10年前的兩位數下滑至4%~6%,有分析師甚至預言醫藥市場在2011年左右將進入負增長率的衰退期。輝瑞公司08年公布的第三季季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凈利增長了3倍,超過市場預期,但是面對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輝瑞調低了2008年的盈利預期,表明全球醫藥市場的增長率可能會由于危機的爆發而下降。
3、并購活動降溫
制藥業頻繁發生的并購等資本運作風潮也出現了降溫的趨勢。據美國健康產業投資統計數據顯示,在金融風暴開始不久,醫藥業風險投資和并購成交金額均呈下滑趨勢,顯示出投資者信心的下降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的擔憂。
4、研發投入放緩
藥品的研發需要長期的資金支持,失敗風險極高,且經常出現失敗。據統計,2007年全球對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達到5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在去年僅是首次創造利潤,而在590億美元的收入中僅有10億美元的利潤,利潤率僅1.7%。因此,投資生物技術公司被認為是一種風險決策,隨著融資渠道的減少,對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發投入必將顯著降低,許多生物醫藥公司為了以更低的成本來開發新藥物,提高研發效率,也開始改變研發模式,大量的后期研究合同(二期、三期和四期)被推遲或取消。
除生物技術公司的基礎研究受到影響外,制藥企業的藥品研發也同樣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如同許多其他行業一樣,制藥行業目前也正處于艱難時期。2007年,FDA僅僅批準了19種新產品,這是過去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開發創新治療產品的成本不斷上升。目前,將一種新產品推向市場平均需要耗資8億美元,比上世紀70年代高出15倍,是上世紀80年代的3倍多。缺乏真正的創新活動,再加上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加大檢查力度以及醫療保險公司為降低醫療開支而推出更加嚴厲的成本控制措施,已經使得醫療保健行業的經營環境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
5、裁員消減成本
安永全球醫藥行業中心在今年的調查中得出,61%的高管將裁員作為削減成本第一要務;57%的高管表示,其企業正在減少雇員挽留和培訓的計劃。裁減中高層管理人員已造成企業內部經驗和專長的流失,并且損失很難挽回。通過裁員來削減成本已不再是應對困境的最佳選擇。報告亦指出,醫藥行業對人才的發現、培養和管理重視不夠,人才才是行業創新的源泉。然而,幾乎沒有高管提及如何做好人力儲備。由此可見,醫藥行業總在不斷調整其產品策略,包括投入大量的時間與資金進行產品開發和生命周期管理,但在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方面卻進展甚微。
二、中國醫藥產業的應對策略
1、在加快發展中化解危機
黨中央、國務院已經為應對金融危機制定了正確的策略,在整個大的經濟復蘇戰略的引導下,在新醫改的全面推進下,在國家4萬億的一部分投入醫療醫藥情況下,中國醫藥企業反而面臨著很好的機會,今天中國醫藥企業加快發展、化解危機的切入點主要在產品創新和體系升級。
產品創新是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都是我們的追求,每一步的工藝改進,每一項的質量提升都是新的競爭力,2008年國家重大新藥專項,僅中央財政就投入66億元,加上地方及企業配套資金將達到178億元,給率先獲批的新藥給以產業化工程的接力支持,給“十二五”創新藥物研發以持續支持。
醫藥行業的體系升級勢在必行,由現行國內的GMP認證體系逐漸向國際CGMP認證體系逐步靠攏和并軌,質量認證體系升級是對人民群眾用藥安全的最基礎的保障,是中國藥品制劑走向國際的關鍵一步,也是進入國際藥品主流市場的通行證。它還是我國醫藥產業新的市場增長點和利潤倍增的渠道,是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的“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的積極選擇。國家應該重點支持一批先行企業走向歐、美、日市場。
2、在新醫療保障體系下拉動內需
我國人口眾多,人民的醫療需求缺口巨大,逐年提高的衛生總費用投入是支撐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三大醫療保障體系共同作用,使壓抑的醫療需求逐步得到釋放,人民對于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也在提高。保守預計這些政策將在未來兩年為行業帶來近2000億的政策拉動。另外,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無疑將對行業形成長期支撐,老年人醫療消費支出的絕對金額遠遠超過年輕人,大病重病藥品的需求將隨之進一步釋放,在這個大的醫藥市場中尋求發展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3、轉換研發模式,依靠強大的技術平臺做為支撐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應尋求關鍵技術的創新與突破,轉化研發模式,努力提高相關產品的科技含量,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強產品競爭力,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生物醫藥產業的應該走集群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相關服務業的現代化的路子,在國家計劃引導下,可建立企業化運作的新型生物醫藥技術平臺。目前國內多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形成了從基因組研究、生物信息學研究、藥物篩選、中藥現代化等上游平臺到實驗動物、病毒載體等支撐平臺,基本形成了一個互為補充的技術平臺網。
總之,憑借著國際制藥巨頭的研發服務轉移、由新醫改帶來的國內醫藥市場的變革、國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大力投入等有利因素,未來幾年內我國生物醫藥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