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經濟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頻詞。中國低空經濟規模較大,市場空間充足,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各省市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產業發展。
低空經濟是以民用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航空器研發、生產、銷售、飛行等多領域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主體是通用航空產業,包括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研發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低空經濟具有戰略性、立體性、融合性、牽引性等特點,產業鏈涵蓋一、二、三產,可與農林、工業、物流、旅游、醫療、城市管理等多個行業融合帶動發展。特別是無人機產業,可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加高效的空中解決途徑,具有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推動社會就業的的作用,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典型代表。2024年以來,國內各省市積極布局搶占低空經濟新賽道,紛紛出臺政策支持。在政策和產業的雙頻共振下,低空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機遇。

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概況
一、宏觀分析
1.1產業鏈和經濟規模
低空經濟產業鏈長且易延伸,上游產業主要是鋼鐵、鋁合金、工程塑料、碳纖維為主的原材料生產制造,芯片、機電、液壓元器件等核心零部件的設計研發,以無人機為主的通用航空器整機制造;中游產業主要包括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低空飛行服務,運營管理、航空維修、航空培訓等環節;下游產業主要是指與相關行業融合的各類場景應用,提供高端服務和配套支撐,在產業布局中的經濟效益較高,涉及旅游、物流、醫療、巡檢、城市管理等[2]。近年來,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較快、體量不斷增大,2023年達到5059.5億元,預計到2026年底將突破1萬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3]。中國具有完整的低空經濟產業鏈,涵蓋從零部件制造到應用服務上中下游,其中無人機產業處于全球前列。但整體產業基礎還相對較弱,上游產業的核心零部件、整機裝備制造仍有“卡脖子”技術未突破,航空級電機仍高度依賴進口;下游產業中各類應用場景開發不足,低空旅游等新興產業規模較小。
1.2 政策支持層面
在低空空域管理方面,國務院、中央軍委早在2010年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為低空空域管理提供了依據和思路。隨后,全國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空域由管制空域改為管制、監視、報告三類空域。2018年,批準四川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點,改革優化低空空域的分類和使用管理,鼓勵運用北斗、5G等新技術手段進行飛行服務保障。2023年,國家空管委發布了《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域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空域管理的相關辦法。在低空經濟產業方面,國務院和部委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印發了《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無人機等通用航空器的設計生產、飛行活動、運營服務等環節進行全周期管理。2024年3月,多部門再次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2027年和2030年兩個時間節點的目標和市場規模,助力低空產業創新發展。各省市依托自身發展優勢,紛紛加速產業布局、搶抓發展“風口”,上海、湖南、海南、安徽、四川、廣東等多地已發布了低空經濟促進政策。
1.3 創新資源區域分布
總體上講,低空經濟的創新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東、華南、中南、成渝等地區,華北地區迎頭趕上,創新活躍度逐漸增強。從發明專利的數量上看,近年來低空經濟有飛躍式發展。2014年我國低空經濟發明專利申請公開量為850余件,2023年增長至14000余件,且近三年持續保持超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公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廣州、深圳、武漢、長沙、南京、上海、杭州、合肥、成都等城市[6]。目前,各省市積極集聚優勢資源,在技術創新、企業引育、場景拓展、服務生態等多方面積極行動,搶抓新一輪戰略機遇和黃金窗口期。
二、代表性省市分析
2.1 廣東:起步早、資源足、勢頭猛
廣東省通用航空產業起步早,率先提出了建設低空空域運行管理體系、開展低空空域協同運行試點、培育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的發展思路[7]。2024年5月,印發了《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從構建低空管理機制、布局基礎設施、豐富應用場景、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壯大市場主體、完善支撐體系建設等多維度推動低空產業飛躍發展,形成制造服務融合、應用產業互促的發展格局。
其中,廣州和深圳作為省內兩個低空經濟先行試驗地,也相繼推出了多維度的扶持政策。2024年7月,廣州市政府辦公廳發布了簡稱“低空經濟二十條”的專項扶持政策,在低空裝備制造和服務產業鏈方面不斷豐富和完善。深圳在無人機等相關技術發展上處于領先地位,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了無人機產業化,具體包括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應企業、中游的設計研發制造企業、下游的售后服務和技術指導企業[8]。截至2024年6月,廣州和深圳擁有低空經濟產業相關企業均超7000家。
2.2 上海:資源集聚,基礎雄厚
2024年8月,上海市正式發布《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目標是完善低空產業體系,建設成為首批低空省際通航城市,成為全國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引領區。
上海資源集聚度高,基礎夯實。在無人機產業鏈方面,上海集聚了300余家獲得民航華東局批準的無人機通航企業,匯集了全國約50%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頭部創新企業[9],擁有集研發制造、整機裝備、應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僅2024年第一季度就新增低空經濟相關企業1600余家。在產業基礎方面,上海擁有全國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在民用航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信息通訊等方面的產業基礎雄厚,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在基礎研究方面,上海擁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學科設置豐富,如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等在動力系統、飛控系統、導航系統、航電系統方面技術領先。
2.3 浙江:加速發展,全面發力
2024年7月,浙江省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高水平建設民航強省打造低空經濟發展高地的若干意見》。接著,杭州、紹興、嘉興、溫州等市紛紛出臺關于推進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打造空港樞紐、形成現代化航空產業,在飛行系統集成平臺、主控芯片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推動低空交通數智化運行和管理,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優化低空經濟發展生態。
杭州擁有國內第一條城市無人機物流測試航線,低空經濟起步較早。2020年10月,杭州入選國家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成為最早探索無人機城市場景商業運行的城市之一。杭州具有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集聚了一批無人機研發、生產制造、培訓、運營等相關企業。2022年,浙江省批準成立的浙江航空技術實驗室——天目山實驗室,主攻先進航空技術和高性能航空材料兩大方向,低空經濟相關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作者:周迪 李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