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低空經濟產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經濟規模和發展前景,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本文將梳理國內先行省市的發展經驗和山東省發展現狀,提出幾點發展啟示。
一、山東省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及短板
1.1 山東省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1.1.1 頂層設計不斷強化
近年來,山東省出臺了《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民航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民用機場建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旨在促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政策。2024年,山東省工信廳發布《山東省無人機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發布《山東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 年)》,山東省科技廳發布《山東省低空經濟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5—2027 年)》。這些文件從服務保障、科技創新、應用場景拓展、產業升級多方面激發企業創新動力,為通用航空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低空經濟持續增長。
1.1.2 通用航空產業基礎較好
山東省通用航空飛行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2023 年全省飛行9.2 萬小時,占全國總量的9.8%,位列全國第一。從飛行結構上看,航空飛行培訓、傳統工農作業、應急服務等作業時長占比較高,短途運輸、空中旅游等新興消費業態占比較小。航空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省已建成運輸機場10 余個,日照機場、臨沂機場、東營機場等建設通用航空保障設施。制造業優勢突出,山東省在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制造業領域基礎雄厚,可賦能低空飛行器制造。
1.1.3 創新平臺基礎較好
省內擁有齊魯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青島空天動力結構安全研究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513 所等多個專門研究機構,擁有山東航空學院、空天信息大學、山東交通學院等航空專業優勢院校,相關專業設置齊全;布局建設了低空領域省重點實驗室、無人機大數據技術創新中心等多個創新平臺,開展低空領域技術攻關。
1.1.4 創新主體逐步增加
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其中經營性無人機企業1000 余家,涵蓋了有人駕駛航空器制造、無人駕駛航空器制造、航空材料制造等企業。2023 年企業營收規模近12 億元。青島、東營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建設取得重要成果,日照機場“1+N”通航發展新模式全國推廣,濟南、青島通用航空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1.1.5 無人機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無人機產業正加速成型,eVTOL整機制造、電機系統等方面具備一定基礎,擁有整機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企業20 余家,2022 年實現營業收入3.2億元,無人機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發展。2020 年東營市首批入選民航局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基地(試驗區),2022 年青島第二批入選。承擔了豐富運行場景,開展無人機系統研究,統籌低空空域資源、探索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使用及管理方式等功能。
1.2 存在的短板
盡管山東在政策支持、產業基礎、創新平臺等方面不斷完善,但對標先行省市,仍有一些短板。
1.2.1 產業鏈條還需完善
低空經濟產業鏈長,包含了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目前山東全省新型航空器的制造研發能力偏弱,低空網絡服務還需優化,產業鏈條較短,應用需求開發不足,開放合作程度不高。
1.2.2 發展結構有待優化
在無人機研發制造、物流應用等低空經濟重點發展領域初步集聚,但規模仍然偏小,低空經濟價值鏈位次不高,低空新興消費、私人飛行等新業態規模偏小。大眾市場需求尚未激活,通航企業缺少成熟商業模式和穩定盈利模式。
1.2.3 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水平不足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濟南和青島飛行服務站的功能未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低空空域管理建設需進一步加強,地面保障能力較弱,數字化、便捷化、智能化保障能力不足。
1.2.4 創新主體引育力度需加強
山東全省無人機整機制造企業營收規模超億元的僅1 家,缺乏龍頭企業,還未形成產業集群,創新驅動有待提升。與廣東、上海等地區相比,低空領域科技型企業數量偏少,創新主體培育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

二、啟示與建議
梳理各省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做法,結合山東的發展現狀,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2.1 增強低空產業基礎能力
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eVTOL 等低空飛行器整機制造、核心零部件等領域,加大飛行控制、智能避障、動力推進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基于北斗時空信息系統、遙感和雷達系統的技術優勢,提升智能化運營平臺和管控技術,研發低空空域操作系統,提升低空飛行的數字化水平。充分發揮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齊魯空天信息研究院、山東大學、山東航空學院等高校科研院作用,鼓勵優勢企業聯合科研機構成立創新聯合體,形成研發-驗證- 制造產業鏈,引導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試驗驗證和產業化應用。
2.2 強化低空管理服務保障
低空飛行活動具體高復雜性和高精密性,并具有數字化和智慧化飛行的發展趨勢,因此構建協同高效的低空管理網和服務網有助于提升飛行效率和安全系數。一方面,根據《空域管理條例》等國家法律規,對山東省空域進行分級分類劃設,編制全省低空數字空域圖和目視飛行航圖,劃定飛行公共航路航線,開通低空飛行通道,實施空域的精細化和動態化管理。另一方面,建設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系統,打造低空操作系統。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低軌衛星網等前沿關鍵技術構建數字化管理和新服務模式,支撐具有“異構、高密度、高頻次、高復雜性”特征的大規模低空融合飛行。
2.3 強化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積極推進低空經濟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布局,提高空域資源的供給能力。構建統一的低空經濟市場準入和應用平臺,在山東全省布局建設通用機場、直升機起降點、飛行營地、通訊導航、固定充電等基礎設施。鼓勵運營主體建設完善無人機識別、定位、導航、氣象等配套設施,構建設施完善、網絡互聯、信息暢通的低空智聯網,形成“空中智慧通道”。在濟南、青島、濱州、臨沂等市建設無人機、eVTOL、直升機智能融合飛行保障基地。全面完善低空基礎設施,助力低空產業發展。
2.4 強化創新主體引育
企業離市場最近,最能感知市場需求和變化。發展低空經濟必須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要一手抓龍頭企業,一手抓高成長性企業。目前,低空經濟頭部企業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區域。加大低空經濟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eVTOL 知名研發制造企業、工業無人機鏈主企業、物流龍頭企業和重點研發機構,推進產業鏈補鏈強鏈,加快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同時持續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培育,夯實企業發揮基礎。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補充錯位發展,深耕細分領域,提升產品性能,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主力軍隊伍,增強行業影響力。
2.5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
低空飛行運營場景涵蓋了物流、交通、公共服務、旅游、農業、資源監測和環境保護多個領域,結合山東省實際,揚長避短,制定差異化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戰略。作為中國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城市化進程伴隨了城市管理的復雜性,發展城市空中交通和無人機智慧物流可以緩解地面交通壓力,提高運輸效率。同時有利于應急救援、醫療救護、城市巡查、環境監管等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同時,應充分發揮農業大省資源優勢,發展無人機智慧農業,全面推廣綠色農業、現代農業植保作業,植保無人機規范應用示范,因地制宜豐富低空經濟典型場景,低空產業會隨之豐富。(作者:周 迪 李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