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產業園區的空間設計策略——以舟山普陀區城西產業園概念設計方案為例
產業園區從第一階段至第四階段發展進程中,其產業類型由機械、重工等傳統制造業向微電子、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及高端制造業過渡;產業模式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過渡;園區驅動力由政府政策等“外力”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產業園區區位由城市遠郊向靠近城市中心過渡;園區功能由單一型向集辦公、商務、休閑、生活等多元功能型過渡;配套服務由生產性服務向生活性服務過渡,呈現“產城人融合”發展的趨向。
一、“產城人融合”發展模式下產業園區空間設計策略
產城人融合發展是指在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過程中,以人的多元需求為基礎,在城市和園區中合理配置生活要素,建立生產生活要素的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5] 。隨著產業園區的空間位置不斷地向城市內部推進,“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特征愈發凸顯,產業園區在空間規劃、布局、建筑形態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需要與周邊區域進行呼應和協調,向內促進產業園區內部功能的完善,協調與人的發展,向外促進產業園區與周邊區域的共同發展,相應地,產業園區需求適應發展的空間設計策略。
1、產業園區空間現存問題
1.1 功能分區機械
受傳統功能分區規劃理念的影響,我國城市用地一直存在功能分區現象,而這一現象在產業園區用地規劃中尤為明顯。產業園區以生產性功能為主導,園區內缺乏規劃居住性功能及服務性功能,或將其布置在距離產業園區較遠的區域,導致園區從業人員工作和生活之間平衡失調。
1.2 空間布局單一
機械的功能分區導致園區空間布局單一,空間布局多為行列式廠房、辦公樓等,建筑尺度巨大單調 。產業園區內除了布置生產性質的廠房外,極少規劃生活性空間,且由于開發機制的不同,園區空間與周邊區域空間未能統籌協調,使得園區空間品質較差。
1.3 生態建設滯后
我國傳統的產業園區一味追求規模以及數量,重視生產性空間的建設,忽略生活性空間的營造,致使大部分產業園區內景觀綠化不足,生態環境質量不高,產業園區內部缺少生活型、游憩型公園。部分產業園區雖然具有較高的綠化指標,但園區內綠地規劃不合理,規模不一、布局松散不成體系,同樣無法形成較好的園區景觀。
二、產業園區空間設計策略
2.1功能復合
目前,我國部分產業園區經過40余年的快速發展,園區內產業類型也由傳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及高端制造業轉變,隨之產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產業也因此對人群提出了多層次要求,使得產業園區內部人口結構呈現多樣化特征,相應地,為不同類型人群服務的商業、文體、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也陸續置入園區內。產業園區呈現集居住、商務、服務等多元復合功能的特征。功能多元復合不只是簡單的功能疊加,需要以產業功能為主,再根據各個功能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聯系,布置好功能分區,協調好與場地的關系,進行整個園區的混合布局。
2.2空間多元
產業園區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產業功能的提升,使得對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的重工業產業,能源產業等被新能源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等代替,產業園區用地不再遵循嚴格的用地性質分區原則,產業園區可以和居住用地、商業用地、服務設施用地、文化設施用地等按照不同需求進行不同比例的混合。產業園區不再是單一的產業空間布局,出現產業空間為主,公共服務空間小范圍集中布置(工業用地 + 公共設施用地)、產業空間為主,周邊配置居住空間,居住空間內部配置小型公共服務設施(工業用地 + 居住用地)、人才公寓、員工宿舍等居住空間布置于產業空間內部或者周邊,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圍繞產業空間和居住空間配置(工業用地 +居住用地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等的空間布局形式,產業園區呈現出空間布局多樣的發展趨勢。相應地,在建筑空間設計方面,需根據功能平面布置,協調產業空間與生活、休閑等服務空間的關系,合理的空間尺度、比例等設計,多采用模塊化設計與彈性空間設計策略,靈活使用躍層、夾層、連廊、退臺等設計手法,提升建筑空間對不同類型產業生產、辦公的適應性。
2.3環境生態
隨著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園區經濟實力的提升、功能的多元和與周邊區域協調性的加強,園區內部的生態環境建設也愈發受到重視。
產業園區通過增加園區生態綠地數量、提升綠地環境質量、完善生態景觀的合理布局等方式建設園區生態環境,此外還基于結合園區和周邊區域協調發展,從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環境,產業園區呈現打造優質園區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高質量的景觀配置、綠色友好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評判標準,且景觀體系是激發社交主動性和產業園活力的關鍵 。通過生態綠地、開放廣場、地景公園、屋頂花園、生態走廊等設計,搭建生態化、近人尺度的園區公共空間。同時園區整體生態環境可以作為城市生態修復手段融入至城市中,注重地方特色的生態環境打造,注重城市環境的協調和平衡。
三、舟山普陀區城西產業園區概念方案設計
項目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城西地塊,地塊北側緊鄰海天大道,南側貼合嶺陀山。目前場地主要以農業使用為主。場地用以產業園區建設約274畝,其中一期約70畝,二期約50畝,三期約154畝。園區以服務中小企業為目的,引入先進裝備制造業、芯片、新材料、倉儲和物流等新型無污染產業,兼容公寓、公共服務等功能,園區規劃呈現“產、城、人”融通發展的理念,以此提出一些設計思路。
3.1功能平面設計
園區主要以產業、商業及辦公功能為主。在進行產業園區一期建設時,園區四層以下布置商業、研發創意、企業形象展示等功能平面,方便服務運營商入駐,營造出園區活力氛圍;酒店和辦公沿規劃一路布置;產業功能集中布置于場地南側,居住功能布置于商業和產業之間,滿足服務和工作的需求。產業功能平面通過核心筒的臨邊布置,使得處于核心筒之間的平面可以靈活劃分,因此園區可以實行小微企業-劃分單間、中微企業-半層出租、中型企業 - 整層出租等平面使用策略,滿足不同企業對的平面使用要求。
3.2產業空間布局
整體空間布局依據平面功能分區,將建筑貼合場地邊界布置,又由于一期建設場地呈現北寬南窄的“喇叭形”特點,因此在場地北側形成建筑圍合出來的開敞空間,并將此空間作為承載園區生態功能的空間。另外,通過置入標志企業展示共享平臺及研發創意空間等園區共享空間節點配合園區共享走廊,一方面實現引入商業、休閑等功能的同時也能展示園區企業形象;另一方面也使之成為產業空間與商業空間、休閑空間、生態空間等的過渡空間,讓園區內大部分建筑實現滿足自身獨立使用需求的同時又可以通過共享空間節點及走廊到達另一棟建筑,從而使企業的共享共通,進而提高園區創新能力(圖1)。
3.3生態環境營造
主體建筑設計方案完成之后,依據建筑所圍合出來的空間,打造園區生態濕地空間,大面積圍合空間也給生態濕地的設計提供了可能。生態濕地空間的置入一方面提升整個園區的環境品質;另一方面配合首層的開放商業、休閑等空間,給人們提供了極好的園區空間體驗(圖2)。基于生態濕地空間的置入的基礎,配合生態濕地,建設慢行步道系統,促進人們與生態濕地空間的動態交流。慢行步道系統主要以步行為主,與生態濕地形成多種互動關系——并行、跨越、交錯、置入等,同時慢行步道系統與企業展示平臺、共享走廊結合,與園區中形成完整的串聯空間,進一步打通生態空間與商業、產業及居住空間的聯系。

圖 1 產業空間布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 2 生態濕地空間(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產業園區發展除自身產業類型、產業模式、驅動力等轉變外,從宏觀角度來看,更多的是向城市化背景下的“產城人融合”發展模式轉變的過程。舟山普陀區城西產業園區概念方案設計,順應這一發展思路,以期為“產城人融合”發展模式下產業園區的建設提供有益的探索。(作者:陳翔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