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下村莊規劃原則
一、發展特色原則
發展村莊特色產業是產業振興的重點,是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特色名片,是促進村莊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舉措。村莊產業融合發展需立足自然生態優勢和特色資源稟賦,以基礎產業為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激活傳統產業和可延伸產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自然資源、歷史古跡、民風民俗人文等現狀優勢,積極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將特色資源發展轉化為特色產業,將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產品優勢。發揮特色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以特色產業帶動村莊產業全面發展,村莊產業“圈”狀發展格局,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融合體系。
二、政策引領原則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內,明確村莊規劃的總體發展方向和編制內容,依據具體政策意見控制村莊規劃各項指標。政策是推動規劃編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本文研究產業融合下的村莊規劃策略的先決條件。 。例如產業用地指標及供應方式按照政策規定指標嚴格管控;產業開發規模及分布嚴格遵守生態紅線保護政策等。在產業融合下的村莊規劃中產業用地指標和供給方式在政策里都給出了明確的數據和要求。對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方面也指出了具體方向。
(1)產業發展方面
農業農村部發布《國家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制定農村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及重點任務。提升農產品加工,支持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拓展二、三產業為特色產業發展全產業鏈,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現代產業園;優化休閑旅游業,突出特色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發展;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培育農村電子商務等創新服務方式。
(2)建設用地方面
首先政策提出保障用地需求,在 2019 年,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中提出允許各地在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中預留不超過 5%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支持零星分散的鄉村文旅設施及農村新產業用地。同年印發《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中強調統籌規劃村莊各類用地,優化村莊布局,盤活土地存量。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 10%的建設用地指標,并要求省級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應安排至少 5%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優先保障納入國家規劃和建設計劃的重點旅游項目用地和旅游扶貧用地。對于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產業融合的市縣,可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計劃獎勵。總體來說規劃編制工作需統籌土地規劃,保障用地需求;優化村莊規劃,落實用地指標;加強產業規劃,保障重點用地。
其次政策提出創新供地方式,多元化供應產業發展用地。2019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指導意見》提出,優先支持盤活土地存量,鼓勵有序開展縣域鄉村限制集體建設用地等土地綜合整治,結余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發展鄉村產業項目。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支持返鄉下鄉人員依托原有閑置房屋發展農家樂等旅游產業模式。鼓勵各地探索針對鄉村產業的省市縣聯動“點供”用地,支持鄉村休閑旅游和產業融合發展。

(3)生態宜居方面
《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指導意見》中強調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污染性產業不得落地于村莊。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等聯合印發《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 年)》明確指出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優先治理面積大,群眾反映強的水體;加強生活生產污水防治理,淘汰高毒農藥,升級畜牧業養殖糞污設施裝備升級,分區分類治理生產生活污水,健全農村生活垃圾運送處置體系。
三、尊重民意原則
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產業融合發展內生動力。任何規劃都是以人為本,村民是村莊的主導者,更是產業融合下的村莊規劃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和參與者。但大部分情況下,在村莊規劃前期資料收集時,村民對于村莊發展建設上的意見常常被輕視或忽略,村民沒有參與到整個規劃工作的討論和實施中來,他們的意見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村莊建設未給予直接受益者以權益,這樣的規劃明顯是不合理的。不同地域和文化底蘊的村莊,都具有獨特的區位環境和生活習慣,保留村民特色的生活方式,更是保護村莊特色文化,例如對于村民生活的區域被籠統的成為居住區,不僅為村民休憩生活的區域,更是村莊文化交流碰撞的區域,是體現村莊風土人情的綜合性場所,所以在村莊規劃的過程中不能僅以嚴謹的專業角度進行考慮,要尊重農村本色,在原有的特色空間中進行合理的利用改造,增加文化交流和活動的場所。任何規劃不基于規劃區域內人的意向而編制的規劃內容都會脫離實際。
產業融合下的村莊規劃目標
實地調研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典型村莊,收集村莊的區位交通、現狀產業、土地利用、特色資源等相關資料后通過分析發現,產業融合下的村莊規劃存在村莊產業單一、可利用土地少、配套設施基礎薄弱、生態資源破壞、文化流失嚴重等方面的問題,根據前文提出的規劃原則針對現狀問題提出以下四點規劃目標。
一、產業融合程度“高”
在現狀調研中發現村莊產業發展都普遍存在“各自為營”或產業單一的現象。農根據發展特色原則,依托現狀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發展村莊特色產業,構建產業融合體系,提高產業融合程度。依據政策引領原則,為村莊產業業態多樣性發展提供延伸方向,例如農業加工、現代產業園、特色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二、三產業業態,豐富產業融合體系內容。
二、產業用地保障“足”
隨著產業振興工作意見的全面推進,迎來了村莊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階段,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產業振興最有效的途徑,同時產業發展用地問題逐漸顯現。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產業建設用地規模、指標、布局等有關問題。遵循政策引領原則,依據國家政策保障產業發展用地指標,創新產業發展用地供給方式。土地利用規劃有效實施土地整治,盤活存量土地,達成土地復合性利用。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利用閑置宅基地建設民宿、農家樂等促進村莊產業發展。保障產業用地是產業融合發展能否落地建設的至關重要的一步,若產業用地無法保障,所有產業融合發展內容、模式都是紙上談兵。保障產業用地充足是產業融合下村莊規劃發展的根本條件。
三、配套設施建設“全”
通過對不同產業融合模式村莊的實地調研,隨機對村民走訪調查,攀談中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對改善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生活環境的需求是比較大的。完善配套設施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村域內的居民,配套設施建設遵循尊重民意原則,結合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配套設施規劃規范,合理增加相應的建設。對于產業融合下的村莊規劃不僅要考慮村民生活配套設施建設,還需根據產業融合模式、規模等建設服務于產業發展需求的配套設施。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是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產收益的必要一步。
四、生態文化保護“優”
生態資源和特色文化資源是產業融合可持續發展和產業融合體系構建的兩個重要因素。通過實地調研中發現在發展產業融合建設和開發時,對生態保護的意識有待加強,生態資源的保護及修復的工作未有效落實。受快速城鎮化的影響,已存在部分“空心村”,村莊老齡化嚴重,許多特色文化、民生民俗等得不到傳承,流失嚴重,歷史古建古樹等得不到修繕,歷史文化保護及修復工作不及時。嚴格遵循政策引領原則和發展特色原則,保護生態紅線,根據用地指標合理開發,避免生活生產污水污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重視村莊歷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傳承和保護,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特色產業,豐富產業業態。(作者:熊羽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