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城市就像一位慈愛的母親,而我們就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她每天給我輸送能量、輸送快樂,輸送歡笑。有人說:鄉村、鄉鎮就像一位活力四射的少年,每一個腳步都是那般鑒定,那般自信。其實,我想說,不管是鄉鎮還是城市,他們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導師”,一個擁有者“智慧”的特殊的“導師”。智慧城市由此而漸漸誕生。
大“智慧”城市的宏偉“目標”
近日,據有關消息稱,包括北京市東城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江蘇省無錫市、浙江省溫州市等90個城市區、鎮通過審核,成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在90個試點中,有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試點城市將有3-5年的創建期,此后由相關部門組織評估,并對評估通過的試點市區、鎮進行等級評定。評定等級將由低到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中國在經歷了前幾輪大規模的投資刺激后,傳統項目的邊際效應已明顯下降,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將集約、低碳、生態、智慧等先進理念融合到城鎮化的過程中是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最迫切的課題之一。
據悉,智慧城市建設階段目標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促進產業轉型發展”。城是基礎設施環境,市是人類活動,城市體現了人與環境、社會的依存關系。智慧城市的核心價值在于民生,在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于為人民服務。從政府和市長角度,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以及“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諧發展;從企業角度,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技術手段,提升企業自身的運營效力、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如何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等;從百姓角度,如何讓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民”、“利民”、“惠民”。這些都是智慧城市要解決和實現的目標。
筆者認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城市智能化,高科技化,智慧化是全球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科技發展必然的結果。
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智慧城市試點管理流程為申報、評審、簽訂任務書、創建及驗收。申報的城市(區、鎮)應具備4個條件: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已列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或相關專項規劃;已完成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已有明確的建設資金籌措方案和保障渠道;責任主體的主要負責人負責創建試點申報和組織管理。
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指標包括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智慧建設與宜居、智慧管理與服務和智慧產業與經濟4個一級指標。其中,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指標還分為保障體系、網絡基礎設施、公共平臺與數據庫三類指標,涉及無線網絡覆蓋、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和信息安全等多項指標。智慧建設與宜居指標分為城市建設管理、城市功能提升兩方面,涉及數字化城市管理建筑節能、垃圾分類與處理、供水排水燃氣系統等多項內容。
隨著智慧城市漸入人眼,小編認為在不久的未來,它的申報、評審等對城市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嚴格。例如:城市的環保、人文、道德文化、人均生活水平等。
智慧城市的管理路徑應從點到面
而筆者現在想說:“只要有城市,就要有管理者。”其實,智慧城市的管理或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另一個阻礙。據了解,各試點城市應遵循“合理的規劃、可行的法規、必需的政策、優良的環境”等原則去開展工作。合理規劃建設項目、運行服務、投資方式等,制定出反映絕大多數人意愿的政策,讓政府、企業、民眾等形成一種信任關系。要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動員社會各種要素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行,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各試點應合理規劃、創新思路、找準城市發展定位,進行城市創新指標和項目建設。
由于智慧城市的較普通城市在某種程度上要高出很多,特別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小編認為,智慧城市的管理需從“點”入手,然后有“點”到“面”,形成一個主體。分化管理,這是未來智慧城市管理的一個較為新鮮的管理方法(僅個人觀點)。
據了解,當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組建了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進行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和關鍵技術、技術線路、典型應用等多次的嘗試,相信它們會在今后的應用中,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