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在深圳成功落地。日前,深圳首批“自審自發”的8只新增專項債成功發行,發行規模達76.76億元。從發行結果來看,招標發行市場認可度高,承銷商認購踴躍,招標邊際認購倍數達2.47倍,總體加權平均發行利率1.92%,保持全國最優水平。
202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明確開展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深圳是試點地區之一。深圳計劃發行使用更大規模地方政府債券,充分激活、快速釋放專項債穩增長、促發展和穩預期的“杠桿”和“引擎”作用,加強財政逆周期調節,讓“有力”政策靠前發力,“給力”資金精準用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探索創新 構建全鏈條工作機制
專項債券項目審核權限的下放,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深圳勇擔使命、盡銳出戰,抓緊時間建機制、做方案、審項目、出結果,以“接得住、管得好”為目標,讓改革試點跑出“加速度”。目前,深圳已順利構建專項債“自審自發”全鏈條工作機制。
機制上,建立了發改管項目、財政管資金、主管部門管行業、項目單位落實債券申報發行主體責任的“三管一負責”協作機制,以及市區“一盤棋”聯評聯審機制,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
審核上,建立了“常態化申報+按季度審核”的評審機制,項目單位“隨時報、不用等”,審核部門“集中審、加快核”,努力做到項目準備一到位,資金立刻就跟上,真正實現“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發行上,綜合考慮經濟形勢和項目條件等因素,科學編制年度專項債項目投資計劃,相機而動、滾動發行,一年內分多個批次為項目注入債券資金,確保資金不滯留、不沉淀,早使用、見效益。
精準發力 釋放倍增效應
秉持“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相結合的原則,深圳首批“自審自發”的8只新增專項債圍繞強產業、惠民生、增后勁,投向牽引帶動性強、市民群眾關心的標志性項目。
在“投資于人”方面,專項債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發力。市兒童醫院科教綜合樓總建筑面積11.8萬平方米,提供600張床位,并設有260個停車位。專項債為項目引來資金“活水”,助力工程有序施工、高效建設。科教綜合樓建成后,將通過空中連廊與福田院區連接融為一體,打造集臨床、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兒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為群眾帶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更充足的床位供給、更便捷的就醫體驗。
在“投資于物”方面,專項債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帶動擴大內需上有所作為。作為深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載體之一,南山智造紅花嶺產業園項目獲得專項債的資金支持。紅花嶺產業園位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片區,項目建成后將蝶變為總建筑面積約70萬平方米的現代產業園,為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等高端制造業企業提供優質發展空間,帶動上下游產業及周邊消費市場發展,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
除了這些項目,深圳還將專項債資金廣泛投向住房、教育、醫療、文體、交通、產業、新基建等重點領域。在2024年發行新增專項債751億元的基礎上,計劃2025年發行使用更大規模專項債,全力支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閉環管理 筑牢風險防控屏障
發行只是專項債全周期管理“長跑”中的第一步;后續要靠科學的投后管理為資金保駕護航。深圳已建立專項債“借、用、管、還”全鏈條閉環管理機制,通過各項管理制度和工作規定,明確債券發行后項目實施、資金使用、還本付息、資產管理等要求,定期統計項目投后管理情況,強化收入跟蹤歸集,常態化開展風險評估,嚴防專項債兌付風險。
除了管好債券資金,深圳還注重運用地方政府債券這一政策工具,深化深港緊密務實合作,攜手打造世界級大灣區。2024年8月,深圳成功在香港發行70億元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連續第4年在港發債。簿記定價峰值訂單規模達480億元,訂單倍數達6.9倍,創歷史新高,貝萊德、施羅德等全球排名前列的境外投資機構首次購買深圳債券,有效聚集了全球優質資源要素。2025年,深圳將繼續爭取赴境外發債,實現各方互利互惠,共謀共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