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歐建交40周年,也是“中歐伙伴年”。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大使近日在接受中國媒體的聯合采訪時表示,中歐關系既有連續性,也有創新性,中歐雙方正以建交四十周年為契機,使中歐關系繼往開來,更上一層樓。她強調,歐洲應當也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推動者、建設者和合作者。
1975年5月6日,中國同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當時還是兩極對抗、東西冷戰的年代,在這個背景下,中歐領導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氣,獨立自主地做出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開啟了中歐關系的歷史性篇章。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大使評價說,40年來,中歐關系經歷過波折起伏,但向前、向好是總態勢,對話合作是主流,“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歐關系呈階梯式發展:從1998年‘合作伙伴’,發展為2001年‘全面合作伙伴’,提升為2003年‘全面戰略伙伴’和2014年以‘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為主要內涵的全面戰略伙伴。40年來,中歐關系逐步醞釀并形成三大特征,概括起來,可謂全面性、戰略性、穩定性。”
楊大使還說,中歐雙方確立今年為“中歐伙伴年”,中歐雙方正以建交四十周年為契機,從四個方面繼往開來,使中歐關系更上一層樓,“第一個是舉辦好今年第17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及其引領的三個機制性對話――中歐高級別戰備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增進互信,凝聚共識。二是推進中歐的務實合作,全面實施《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重點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盡快就人員往來便利化達成協議,大力拓展基礎設施、科技創新、信息通訊、城鎮化建設、金融和‘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提升合作質量和水平,增強合作的‘含金量’”。
楊大使列舉說,今年將通過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和人文交流,包括大型文藝演出、現代中國藝術展、體育交流、中國電影周等,讓中歐合作更加深入草根,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圍繞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略勝利七十周年、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2015后發展議程、2015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等,就重大國際事務加強溝通協調,增加中歐關系的全球性戰略影響,共同維護和完善國際秩序,共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與公平正義。
中國政府近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力圖建立橫跨歐亞大陸、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楊大使認為,從地理上看,歐洲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也是當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終端。從地位和作用看,歐洲應當也完全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推動者、建設者、合作者,“客觀上,無論是總體還是相對看,歐洲仍然擁有較為雄厚的資金、技術、科技等實力。歐盟正在大力推進旨在促增長、促就業、促競爭的投資計劃,以及以單一數字市場、能源市場為重點的一體化建設,歐盟內的中東歐成員國亟待加強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領域建設。這是歐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主觀上,我們高興地注意到,歐盟及其成員國對‘一帶一路’普遍表示歡迎和支持。可以說,歐盟的發展議程同‘一帶一路’有許多相通之處、相聯之處。只要對接得好、融合得好,完全可以發揮疊加效應和倍增效應,促進互利共贏。”
楊大使說,我們期待同歐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中歐互為主要貿易伙伴,去年中歐貿易額達6150億美元。楊大使說,有如此之大的貿易規模、如此密切的經貿關系,中歐彼此之間產生分歧和摩擦在所難免。關鍵是,雙方要通過對話妥善處理,“令人欣慰的是,中歐都主張反對保護主義、消除貿易壁壘,堅持通過經貿高層對話、經貿混委會等機制就有關問題密切溝通與合作,堅持通過平等對話和磋商處理貿易摩擦。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中歐成功解決了光伏電池、多晶硅、葡萄酒等產品的貿易摩擦。我們希望也相信,歐方會繼續同中方相向而行,大局為重,求同存異,加強政府和商界的溝通,建立貿易摩擦預警機制,通過對話協商,管控住摩擦,處理好分歧。”
在談到正在進行中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時,楊大使說,中方愿與歐方共同努力,積極推動談判進程,爭取早日達成一致,切實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相互擴大市場開放。中方也希望雙方能就中歐自貿區建設開展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