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農歷正月初十,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新型工業化暨產業強市推進大會,鮮明提出: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讓新質生產力成為南京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標識。
“新春第一會”為何把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主題?
其一,這是發展的階段使然。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只有在新域和新質上形成顛覆性、增量型的突破,才能獲得高質量的新的增長。南京發展正處于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破解歷史形成的經濟結構性矛盾,必須加快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這是南京高質量發展的“華山一條路”。
其二,這是南京的優勢使然。南京科教資源優勢眾所周知,既要高度重視“從0到1”的科學發現,更要著力推動“從1到100”特別是“從1到10”的突破和轉化應用。要打通優勢轉化的“任督二脈”,加快把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質生產力、以集群強鏈為標志的產業競爭力“立起來”,實現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
其三,這是城市的氣質使然。南京這座城市,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古樸而靈動,文藝而浪漫,從來不缺少創新創造的基因。擁抱新域和新質,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應當成為城市的最強IP,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和精神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壹引其綱,萬目皆張。一座城市發展的進程軌跡,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密切相連。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南京應該做、必須做、可以做好的事。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 更是改革考題。“新春第一會”上,方向和目標都已明確,關鍵是答好必答題、使出制勝招。
向“新”勇進。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南京要緊扣“牛鼻子”, 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作為重要抓手,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大力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不斷開辟新領域、創造新價值、塑造新動能,激發新質生產力的新優勢。
筑“強”根基。沒有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就沒有經濟的現代化。南京要聚焦產業強市建設這一經濟工作的“頭版頭條”,加快構建“4266”產業體系, 既關注產業的未來,又關注未來的產業,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全鏈轉型、煥新升級,一方面聚力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占關鍵賽道、形成先發效應,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相“融”共生。培育新質生產力涉及企業、政府、人才、社會等各類主體, “龍舟競渡,心齊者勝”。南京要緊扣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全面構建多元主體高效協同、各類要素集聚融通的產業創新生態,讓經營主體和各類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迸發出創新創造的無限活力。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于南京而言,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高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讓新質生產力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標識,沒有等出來的機遇和精彩,只有踏踏實實、扎扎實實干出來的成果和業績。讓我們振奮龍馬精神, 以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的干勁闖勁,一步一個腳印,奮力交出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