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
一、產業集群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展主體
上海、深圳等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以產業集群為依托,加快建設產業體系,以產業集群發展新質生產力,因此,未來產業集群將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展主體和“核爆點”。

二、產業園區是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產業園區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場所,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陣地。如何培育發展新產業,特別是承接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產業園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三、園區運營主體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各地高度重視特色產業園發展,以上海為例,聚焦集成電路、創新藥、高端醫療設備、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民用航空等領域,提出至2026年,全市特色產業園區達到60個左右,總面積約230平方公里,集聚5000家左右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特色園區作為新質生產力集群發展重要承載載體和集聚地,園區運營商通過不斷夯實綜合開發和園區運營能力,已發展成為助力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對于園區運營主體來說,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的發展定位及戰略選擇、產業遴選、園區企業、產業空間、生態營造的全流程規劃顯得格外重要。
1、園區運營商發展定位及戰略選擇:
運營商&產業投資商&兩者兼具
大多數園區運營商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主要提供園區物業租賃及銷售、園區服務。作為為數不多的“園區+投資”業務的園區運營商,張江高科開創“房東+股東”發展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土地一級開發、園區產業地產開發銷售、園區物業租賃、其他地產投資、科技企業股權投資與產業服務增值等六大盈利體系。以科技產業股權投資為例,公司近幾年以園區主導產業鏈為目標,2023年,投資了一大批優秀項目:以上海微電子裝備、華勤通訊為代表的一批集成電路優質企業,實現包括光刻機在內的一系列關鍵產業環節的重大突破;以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未來車”,出資18億專項投資高端智能純電汽車“智己汽車”,成為國內首個創始輪即達百億量級的汽車科創公司;投資藍箭科技液氧甲烷火箭全球首次試飛成功;南芯、慧智微、華勤科技、格蘭康希年內完成上市。2023年,公司投資企業中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3家、新增主板上市企業1家。
園區運營商在進行戰略和發展定位選擇時,是否開展產業投資業務,除考慮投資哪些產業、聚焦哪種賽道、投資哪些企業這些維度外,還需從企業自身資源稟賦、業務規模、資金、商業邏輯、團隊成員等方面綜合評估,選擇適合自身的產業投資方式。
2、園區產業選擇:
綜合型園區&精細化園區
張江科學城作為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集群,“裂變”和集聚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的企業數量和規模足夠支撐細分賽道的產業園發展,以張江基因島為例,聚焦細胞和基因賽道企業共性需求,重點集聚細胞、基因創新企業、研究機構、臨床應用中心,并依托“基因編輯、病毒載體、細胞系等”具有底層技術、關鍵原材料開發能力的創新企業和研究機構的支持,加速構建并布局細胞、基因孵化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生物實驗室,動物實驗中心等一批專業設施平臺,建設成為張江細胞和基因產業園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細胞與基因產業集群。
打造新質產業園時應充分結合本地特色,充分考慮本地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代表產業的適配性,以及特定產業集聚形成的企業需求的規模效應,如區域內產業集聚度足夠高,可進行共性需求整合,針對細分產業賽道打造特色園區;如區域內新質生產力代表產業集聚度不高,也可考慮打造通用型的標準化廠房,滿足不同產業共性需求。
在產業環節選擇上,具體落位研發、小試、中試還是產業化環節,應重點考慮本地環境承載力、人才、資本、土地等要素的供給能力。
3、園區企業: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鏈主企業
作為未來經濟發展重要的“生力軍”,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鏈主企業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企業,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支撐園區產業鏈的完善和提升。其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既是中小企業的進階目標,也是制造業“單項冠軍”重點孵化主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堅持創新驅動戰略,重視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以創新能力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長期專注細分市場、創新實力較強、配套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截至2023年7月底,全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家。
4、產業空間:
概念驗證中心、綠色低碳園區、智慧化園區
垂直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業空間以及適應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綠色低碳園區未來將會成為產業空間創新新方向。
概念驗證中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數據科學、人工智能、自主性、量子技術、太空技術、高超聲速技術、生物科技與人類增強技術以及新型材料與制造技術等顛覆性技術將帶來的產業革新和突破式發展。但是前沿技術常常伴隨著技術不穩定性、資金限制、專利保護、管理演化等問題導致短期內無法進入商業化階段,概念驗證中心本質上仍是新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但重點聚焦“原理驗證”“產品與場景體系驗證”“原型制備與技術可行性驗證”“商業前景驗證”等概念驗證服務及關聯服務,助力科研團隊跨越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
綠色低碳園區
“綠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導向”,未來產業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因此,未來產業園區更加強調綠色化、低碳化,植入園區能效管理、綠色節能、綠色智慧用能等新能源技術,并開放光伏、儲能等新能源應用場景,構建園區零碳體系。
智慧化園區
“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因此,在軟性服務上,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提升園區數字化運營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智慧園區管理平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數字化服務;在硬性設施上,結合政策指引及產業發展方向,構建開放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促進數字技術資源共享利用,降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本。
5、產業服務:
產業生態集成型服務
在產業趨同、產業園產品趨同、政策趨同的大背景下,未來園區的競爭本質仍是產業生態的競爭。更優的產業生態和集聚度,將成為未來產業園競爭的核心競爭力。產業服務范疇不僅是基礎園區服務和普惠型的園區增值服務,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所涉及高端的人才、金融、技術等各種必要生產要素,產業各階段所涉及的硬件生產配套設施,以及能夠滿足入園企業員工的生活配套等均是產業生態的構成要件,因此,要打造園區產業生態2.0集成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