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2024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體系》),為更好培育優質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環境制定了標準,為衡量培育效果訂制了一把“標尺”。評價指標體系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認定和復核以及政策支持將會有重大影響,將圍繞企業的創新能力、成長性等多項指標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將成為企業獲得專精特新資金支持的重要參考。《指標體系》的背景從2011年7月,工信部提出“?!薄熬薄疤亍薄靶隆崩砟钔苿又行∑髽I發展,到現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全面展開,“專精特新”的體系越來越完整,成為各級政府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的抓手,引領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形成了眾多的特色產業集群,強化了產業鏈與供應鏈。隨著科技創新對產業推動的加速,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培育工作在標準和內容上有些不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部分培育指標多次調整,特別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幾乎每年都有很大變化,這些變化讓中小企業看不清方向,對地方政府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也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制定一套適用性好、操作性強、內容清晰明確的評價指標體系迫在眉睫。本次《指標體系》,成為今后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指南針。截止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4萬家,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60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近九成是制造業企業,超八成分布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相關領域企業數量近5000家,超九成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7%,平均授權發明專利22項,遠高于同規模企業,作為主要起草單位制修訂標準總計超5萬個。
《指標體系》具體內容《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由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和區域評價指標體系兩套指標體系構成。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從微觀層面對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情況進行評價(權重占比50%,企業評價結果是對區域評價的重要內容),區域評價指標體系從宏觀層面對區域培育服務情況進行評價。這樣就解決了以前只評價企業不評價當地政府與職能部門的問題,把區域評價指標系統化,就加大了地方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力度。企業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成長性等5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23項三級指標。區域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培育質量、培育基礎、培育工作3項一級指標,包括16項二級指標。
企業評價指標體系一是專業化。主要考察企業深耕細分市場、技術專注程度、專業地位等情況。產業細分行業營業收入排名,發明專利集中度等4項三級指標;二是精細化。主要考察企業的經營效率、管理效率、質量控制等方面,采取了人均營業收入超出很多行業平均水平,成本、利潤率超出同行業平均水平,銷售和管理費用率超出同行業平均水平等6項三級指標;三是特色化。主要考察企業的市場優勢,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等情況,采用毛利率超出同行業平均水平、數字化轉型測評得分等4項三級指標。四是創新能力。主要考察企業創新投入、產出和組織等情況,采用研發投入、發明專利、網絡點度中心度、研發機構水平等6項三級指標。五是成長性。主要考察企業的成長性和可持續發展情況,采用營業收入增長率超出同行業平均水平,利潤增長率超出同行業平均水平,凈資產增收超出同行業平均水平等3項三級指標。此外,還結合企業在重點產業鏈上發揮作用的情況,進行適當的加分。企業評價結果作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認定、復核和政策支持的重要參考依據,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服務。區域評價指標體系一是培育質量。采用區域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指數平均得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平均得分等6項二級指標。二是培育基礎。采用“四上”中小企業戶數、每千戶中小企業“四上”中小企業戶數、優質中小企業戶數、每千戶中小企業中優質中小企業戶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數量等5項二級指標。三是培育工作采用中小企業服務、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中小企業就業、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參與和融資等5項二級指標。區域評價結果與財政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掛鉤,作為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調研指導和雙隨機抽查工作重要參考依據,引導地方在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工作中更加注重培育和服務質量。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評價結果將與“真金白銀”掛鉤,成為支持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資金安排的重要參考。
《指標體系》有哪些亮點?(1)含“金”量更高。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領導介紹,評價結果將與“真金白銀”掛鉤,成為支持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2)實現動態監測。通過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常態化開展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動態監測,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3)評價體系對原來評價方式進行了重構。評價體系雖然沿續了部分以前的評價方式,但很多內容都是更加具體,更加量化,特別是在專利集中度與網絡點度中心度等方面進行更加科學的界定,要求企業的創新脫離“微創新”、“偽創新”和根本都不創新,用加權方式來評判發明專利的實際價值與作用。
結語:《指標體系》的發布,是國家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繪制的標準,由于各項指標標準更高,佐證材料要求更具體,給“專精特新”又鍍了一層金,使專精特新企業的牌子的含金量更高了。這也要求申報的中小企業必須樹立培育思維,提前著手,把企業的各項工作做好做實,按照工信部的最新標準前瞻性把基礎打好,才能達到專精特新企業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