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打造創新型社會”,首要議題是探討由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基因工程等新興產業技術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社會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據《2018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快速增長,企業整體景氣高漲,在GDP中占比約為10%左右,仍有進一步發展并成為經濟增長支柱和內需型結構轉型新引擎的空間。
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指引的雙重推動下,我國通航產業在正在形成服務先導、終端帶動的行業發展理念,逐漸成為培養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城市化和財富增長為通航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未來十年需求強勁。尤其在航空裝備制造業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通航產業集制造、加工、服務、融資為一體,有很強的高端高質與產業集聚效應。
通用航空產業,以航空運輸和航空租賃為主干,以高端公務機、輕型飛機、直升機、運動飛機等飛機制造業為核心,是集研發、制造、銷售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通航產業已初步形成以商務通航、航空運動、航空旅游、航空物流、航空救援、航模教育、休閑娛樂等內需定位的產業發展模式。
環視全球,通用航空產業主要集中在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美國因擁有成熟的通用航空市場,上游、中游和下游企業之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是世界通用航空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通用航空業廣泛應用于搶險救災、氣象探測、海洋監測、科學試驗、遙感測繪、教育訓練、文化體育、旅游觀光等領域,產業鏈涉及冶金化工、先進材料、電子信息等等,每年給美國創造110萬就業崗位和2190億美元GDP。
我國通用航空產業起步較晚,目前主要為海外整機和結構件制造商提供初級零部件,依賴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品牌和市場營銷能力、設計和研發能力都還較弱,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相對低端地位。國內通航產業運營商也處于發展初期,企業數量和規模還都相對有限。
依據2016年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500個以上通航機場,通用航空器達到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以上,通用航空業經濟規模逾萬億。2017年國家發改委《關于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的實施意見》指出,建設50個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自主研制的通用航空器對新增市場的貢獻率達到50%,力爭實現通用航空產業經濟規模5000億元,將通航產業建設成區域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國內依托航空產業積淀和區位優勢,已設有西安閻良、沈陽、哈爾濱、北京、安順、成都、上海浦東、天津臨空、珠海、長沙望城、南京江寧、南昌等國家或省部級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其中,西安閻良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以航空配套、零部件加工、汽車制造、電子產品生產、生物醫藥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區內重點企業包括中航飛機、中航工業陜飛集團、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海飛特西安直升機集團、西安中澳通用飛機、陜西精工通用航空等知名企業。
繼去年《民用航空法》取消通航經營許可前置審批、通用機場建設行業審批等事項后,今年1月的新版《國內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放開了通用機場和行業主體之間相互投資,基本取消投資通用航空、通用機場等準入限制。
民航局7月下旬印發的《通用航空分類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以改革思維促進通用航空從部門、行業管理向政府、社會管理轉變,放寬、簡化通用航空準入、運行、維修方面的流程和要求,提升通航產業運行管理效率。海關、稅務、外匯等方面的新政不斷出臺,一體化通關、進口環節增值稅改征、增值稅季度申報、租賃母子公司外債共享等措施,也給通航融資租賃產業發展帶來利好。
產融結合推進我國通航產業發展,也大大促進通航服務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根據Wind數據,A股上市公司中通航產業運營商中信海直和海特高新總市值分別為36億元和80億元左右,規模還比較有限,資本市場服務通航產業的前景可期。
根據民航局公布,截至今年8月6日,目前全國已取證的通用機場已達178個,按照“十三五”期間新建200個通航機場的預計,根據地方級和基礎級通航機場5000萬元至1億元、國家級和區域級通航機場5億元至30億元的建設成本測算,通航機場建設的市場規模約1000億元,占2017年我國基建投資總額的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