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發展中比較有規模的綜合性開發結構主要有田園綜合體結構、整村開發結構和產業園區結構。其中,田園綜合體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的一種新模式和新路徑。
1、新舊政策對比
新舊政策差距是什么?本文總結為兩個不變和五個調整。
1.1 不變一:“三年規劃、分年實施”“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策不變
圖1:申報流程基本不變,申報內容更看重實施方案
“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說明田園綜合體首先是一種模式結構,其次是有資金支持,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來實現。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是由中央財政支持的試點工作,省級田園綜合體是由省級財政支持的試點工作。目前,武漢市已經緊隨國家政策的腳步,以最快速度推出了由武漢市市財政支持的2021年市級田園綜合體試點。
在過去的三年,各省市已經做了大量的田園綜合體試點,和國家試點同步推進。關鍵的一點在于田園綜合體有資金支持。那么,田園綜合體為什么會有資金支持?資金支持對于鄉村振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資金政策支持,很多落后地區如西部地區鄉村發展是非常困難的,遠離城市地區的鄉村、相對貧困的鄉村是很難發展的。現在其實是一種反哺機制,通過城市、工業、財政來反哺農業、反哺鄉村。
1.2 不變二:申報流程流程基本不變
目前,我國田園綜合體的申報模式是比較成熟的,是一套嚴謹科學的模式,所以這套模式基本保持不變,繼續推行。見圖1。
1.3 調整一:試點省份有調整
原有的 18 個省份中有一半在進行第二批的推進,現又新增加1個直轄市及3個省份,包括北京、吉林、黑龍江、湖北。從分布來看,主要是西部地區減少的比較多,北部地區有所增加。
1.4 調整二:立項前提——新政策對試點開展的前提條件更具指導性
新政策更加明確了試點開展的前提條件,對比2017年內容上更具有指導性,見圖2。
1.5 調整三:重點任務——從注重建設到注重結果導向
注重結果導向就是村集體要發展,農民要富裕。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的“三農”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就很難推進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田園綜合體最終導向是要提出針對“三農”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農民共同富裕。2017年注重的是體系化的結構,但是幾年來鄉村振興規劃和鄉村振興的深度開展,三年環境整治,脫貧攻堅,整個鄉村的架構在進一步深化,這一次注重的是三農成效,要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產業教育文旅“三位一體”。田園綜合體要有持續發展的結構,所以生產是基礎,生活是目標,生態是底線。過去田園綜合體更加強調文旅,現在強調了產業教育文旅相結合,田園綜合體的產業也要基于多種產業的發展。“三位一體”更加強調第三產業在田園綜合體中的發展。田園綜合體的三個重要目標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促進鄉村宜居宜業、促進農民富裕富足。
圖 2:立項前提調整前后對比
1.6 調整四:“實施方案”編制的要求更細化、落地化
這次調整更加強調實施方案,但是不代表田園綜合體就不需要劃,現在以國土空間為依托的村莊規劃、土地規劃必須符合國家的基本要求,要基本符合三大紅線的要求:生態紅線、耕地紅線、建設紅線。
規劃問題是田園綜合體必須要解決的第一大問題,新增加的田園綜合體需要規劃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資料基本要素配置的結構關系問題。田園綜合體開發運營還需要涉及到實際的應用問題,包括具體的資金利用、利益關系、投資模式、運營和管理模式。
所以,實施方案的要求是更加細化更加落地。實施方案應當包括:田園綜合體的基本情況、可行性論證情況、發展目標、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建設內容和任務、預期成果,形成“任務清單”“負面清單”,明確年度工作進度安排。實施方案應當明確田園綜合體建設、管理主體,對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方案、社會資本參與情況進行說明,對可持續運營機制進行論證。
田園綜合體只靠政府支持,社會資本不能持續,靠政府、村集體承接這是不可持續的。政府不應該承接運營的職能,村集體擔不起這樣的職責。社會資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是很重要的,政府必須對這樣的機制進行把關。
1.7 調整五:動態管理工作——要求更細化,更明確,重視年度評估工作
試點縣(市、區)要建立試點工作臺賬,按照包容、審慎的原則,推動試點地區先行先試,對出現的苗頭性問題,及時給予指導糾偏,穩步推進試點項目建設。試點過程中的重大事項,應及時向省級財政部門報告。
省級財政部門要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按照試點實施方案,重點圍繞項目推進、政策保障、機制探索、試點成效、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績效管理等方面,及時開展年度評估,于后續年度3月底前將年度評估報告(附電子文檔光盤)報送財政部。
2、鄉村振興三大綜合開發結構
鄉村振興發展中比較有規模的綜合性開發結構主要有田園綜合體結構、整村開發結構和產業園區結構。這三大結構構成了鄉村發展綜合發展的三大核心結構,鄉村綜合開發運營的綜合結構。
2.1 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示范村、鄉村產業園區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三大抓手
鄉村振興示范村是基于行政村的發展結構,進行整村開發,“幸福慢村”模式就是以自然村運營為基礎的;鄉村產業園區包括農業產業園區、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區、試驗區、現代產業園區等,是以產業為中心,以政府管委會管理為依托,由行政規劃發展區域,以政府招商引資,基礎設施開發運營建設,而形成的園區結構,是一種綜合開發、政府管理,多個企業參與的比較成熟的一種模式。田園綜合體模式與其他兩種模式不同,田園綜合體模式是“破村”發展結構,以一定數量村莊構成的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項目開發結構。這三大綜合開發模式是鄉村振興中間開發的重要結構。
2.2 田園綜合體是綜合發展結構
田園綜合體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的一種新模式和新路徑。從市場化發展來看,關鍵在于產業融合和產居融合。產業融合的關鍵在于,以現代農業的有效發展為基礎,跳出“農”的限制,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產居住融合,主要在于多產業發展帶來鄉村人口的重塑,由此帶來了多樣化的居住,如旅居、養老居住、休閑居住、創業者居住等民宿、農家樂、民俗接待村、市民農莊、休閑農場、養生養老莊園、運動莊園、創意農業莊園、田園綜合體、旅游小鎮、旅游小城鎮等,都是產居融合代表。
2.3 田園綜合體是突破鄉村傳統結構的項目化構架
田園綜合體是項目結構,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體,整合資源要素的區域結構,需要人地財物等整合利用,更需要結合市場要求,形成“項目”開發運營管理框架。
3、經典案例
3.1 “稻田 +”田園綜合體
開江“稻田 +”田園綜合體,是 2018 年四川省唯一省級重點田園綜合體。項目以開江為模版,進行稻田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研究,提出了“稻田+”的產業發展模式。
“稻田 +”產業模式利用稻田水稻種植為基礎通過在水稻田中開挖深溝,加高加寬田坎,形成“挖泥成溝、堆泥成基,溝中養魚、基上種果”的產業模式;通過合理搭配,養殖魚、泥鰍、鱔魚、大閘蟹、小龍蝦、青蛙、甲魚、麻鴨、烏龜等多種品種形成循環利用模式,基本實現不投肥料、農藥和飼料,不僅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產出,也將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河北遷西“花鄉果巷”田園綜合體
“花鄉果巷”特色小鎮項目于2017年初入選河北省首批82個省級特色小鎮;2017年7月8日,以“花鄉果巷”特色小鎮項目為核心,河北遷西縣“花鄉果巷”田園綜合體,在河北省16個同類項目評選中脫穎而出,成為河北省唯一國家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
“花鄉果巷”特色小鎮規劃了包括門戶區、牡丹園、百果園、冷鏈工場、休閑農業、運動健身、田園度假、美麗村莊8大功能區域、36組產品體系,28組景觀節點,8項節事活動,8大系統模式。(作者:林峰)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