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在我國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正在向第四個階段邁進。
第一階段,是鄉村觀光時代(鄉村旅游1.0),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當時旅游扶貧政策的號召下應運而生,主要以農業觀光為主,“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趣”為其主要特征,本階段鄉村旅游開發理論尚不成熟,旅游行為也多為自發組織。
第二階段是鄉村休閑時代(鄉村旅游2.0),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及城市人逃離都市、親近自然田園的需求凸顯,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2006年國家旅游局將中國旅游主題定位“2006中國鄉村游”,并隨之發布系列促進型政策),鄉村旅游邁入快速發展軌道,這一階段的鄉村旅游主要以休閑為主題,操作主體主要以企業和政府為主,代表項目如“成都三圣花鄉、江西婺源油菜花節”及各地興建的休閑農莊等;該階段鄉村旅游開發理論系統逐漸形成,但主要從傳統旅游層面關注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展開(純“游客思維”),忽視了鄉村發展及當地居民的訴求。
第三階段是鄉村度假時代(鄉村旅游3.0),近年來隨著國民休閑度假需求的不斷提升,部分知名開發商(主要為地產開發商及專業旅游投資機構)將鄉村獨特的資源進行延伸挖掘并配套精品度假地產,打造鄉村綜合體項目,至此,鄉村旅游開始朝著精品化方向邁進,代表項目如“無錫田園東方、唐鄉”等。同時,隨著國家相關農業及旅游政策(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等)的不斷推進,這一階段的鄉村旅游開發也逐漸從“游客思維”(游客需求第一)向“居民思維”(旅游助推鄉村發展、興業富民)轉變。
第四階段是鄉村生活深度體驗時代(鄉村旅游4.0),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尚未有典型成功案例,該階段游客與居民不再是相互分離的個體,而成為有機統一體,游客逃離城市融入到鄉村、住在鄉村并建設鄉村,鄉村成為目的地,游客不再是短暫的停留而是生活在鄉村,發展為一個休閑生活的圈子,當地居民不再單純的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而是在“販賣”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環境,在這個階段,鄉村旅游不再是生活的調劑品,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該階段對鄉村旅游開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以“游客思維”考慮到游客的體驗過程,更要以“居民思維”發展鄉村經濟、美化鄉村環境,實現鄉村的復興,兩種思維模式的結合形成“系統思維”才是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
創意“鄉村4.0”視角下的田園綜合體建設
“鄉村4.0”是一條農民、農村、農業協同發展的鄉村現代化道路。而田園綜合體是繼新農村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之后,在我國鄉村建設和發展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兩者的緊密結合,勢必會給我國鄉村發展帶來新的氣象。
實現“三農”現代化
我們把新農村改造叫作“鄉村2.0”,美麗鄉村建設叫作“鄉村3.0”,特色小鎮叫作鄉村“3.5”,那么今年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中的田園綜合體是“鄉村3.X”還是“鄉村4.0”呢?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市場規律、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考慮,也就是說,在進行鄉村建設時,我們首先要找到鄉村發展的規律。
近年來,我國一直倡導鄉村發展要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轉型。如何轉型呢?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養殖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將發揮主要帶動作用。
農業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要實現農民的現代化,不僅要把新型農業主體吸引到鄉村中來,而且還要讓他們長期的留下來,一起來建設鄉村。農村也要實現現代化,否則同樣留不住他們,農業現代化將變成一句口號。因此,只有農民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的發展。這是一條農民、農村、農業協同發展的鄉村現代化道路,我把它概括為“鄉村4.0”。
“鄉村4.0”的提出是為了解決鄉村建設過程中主體不清晰、資源浪費等問題。該理論的核心思路是:我們的農業需要什么樣的主體來操作,如何吸引這些主體進入到鄉村等。
優化鄉村結構
目前,我國很多鄉村的建造和改造實際上都以城市的思路在進行,是以城市的角度研究鄉村,從而忽略了鄉村自身的優勢與特色。
“落葉歸根”“榮歸故里”“衣錦還鄉”“解甲歸田”是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的精神歸屬。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鄉紳鄉賢始終是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管理公共事務的主導力量。中國古代的鄉村就曾經實行過“縣政紳治”,即由鄉紳來替國家征收各種賦稅和攤派,同時他們還負責管理地方的公共事務。他們以半耕半讀的耕讀生活為價值取向,追求理想的棲居環境,又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為當時社會安定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很多名村名鎮都是出自他們之手,如溫州的楠溪江古村落。這個古村的村民耕讀結合、詩禮傳家,可謂是中國耕讀社會文化形態的活標本。
國外很多知名鄉村的共同特征是:自然生態環境優美,農業景觀化,休閑產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基礎,注重歷史文化保留與延續,實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等。比如,素有“法國農場”之稱的普羅旺斯就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良好互動的典范;美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區納帕打造了以葡萄酒產業為主的主題莊園,并圍繞葡萄的種植與釀造,形成了制造業、醫藥業、房地產業、旅游業等全產業鏈的集合。
可見,無論是中國古代的鄉村還是國外的鄉村,中產階級在鄉村發展中都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我認為,中國鄉村的發展應以物質中產階級——鄉紳、精神中產階級——鄉賢為主體,由他們帶動鄉村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素質的提升。在鄉村開發過程中,應實行統籌運營,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入駐,并注意保護傳統文化,集合新老村民的力量,一起打造理想的棲居環境。
推廣創意鄉村計劃
創意鄉村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具備七大要素,涵蓋新農民、新農村、新農業三大方面。
新農民即職業式農民,是農業新時代的“知本式”農業人才,有技術、有知識、有資本,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領頭羊。新農民是一種職業,并不代表身份與階級,是市場經濟契約下的自由選擇,無異于任何一種職業。
新農村即休閑化農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嶄新途徑。它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美麗鄉村,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房屋建筑,而是莊園集群、風景區與風情村鎮“三位一體”的空間結構。它通過莊園、農場等載體,因地制宜地來承載服務業與農業,滿足人們休閑、娛樂、度假等需求,將綠色環保的意識植入每個人的心中,鼓勵人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國外一些地方的城市和鄉村沒有明顯的劃分,農場、菜市場、居住區、企業等交叉分布。但我們國家的城市和鄉村劃分得十分清晰。而這正是我們要解決的,即如何把城市用地和鄉村用地融合在一起。這事關中國農業發展的根本道路問題。
新農業即“三產”型農業(新稱為“六產”),即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融合的農業,包括附著型與延伸型兩種類型。附著型新農業是指高端“三產”與田園相結合,包括休閑農莊、度假莊園、森林學校等形式。美國“第一鄉村休閑圣地”黑莓牧場就是這種形式。延伸型新農業是指把原本就在農村的第一產業進行“三產”化,包括觀光農莊、創意農園與市民農園等形式。日本的MOKUMOKU農場就是以農業產業化為主題,集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觀光、網絡購物于一體的延伸型新農業。
在未來的鄉村中,創意將無處不在,主導產業將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而農業只是景觀。
構建鄉村綜合體系
我們希望未來的田園綜合體能夠跟“鄉村4.0”進行緊密地聯合?!班l村4.0”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體系,包含了4個目標:引導保護、激活鄉村、生態戰略、提升品質。目前,我們已經從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構建了一個綜合體系。
“鄉村4.0”社會體系構建。通過復興文化加以引導,并通過鄉村中產階級來構建農業生產職業化、生活方式休閑化、基礎設施生態化、服務管理專業化、居住環境野奢化的鄉村新文化體系,實現田園夢。
“鄉村4.0”經濟體系構建。這其中包括未來生活要約的七大田園產業標準:一是莊園經濟,包括生產專業化、生活休閑化、文化多元化、生態單元化、產業復合化、運營品牌化的精品莊園與規模農場等“六產”集群;二是農創經濟,即農業技術與生活藝術相結合的有機創意經濟;三是生態經濟,包括生物質與能源自立、自然農法與循環經濟、流域管理之中醫法則與棲居營造之風水萬象等鄉村基礎設施生態化的路徑;四是歸隱經濟,即禪修養生、書院私塾、宗教宗祠等精神載體;五是戶外經濟,包括海、陸、空戶外與風景體驗經濟;六是村市經濟,即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農業嘉年華等村鎮經濟體;七是野奢經濟,包括環保、智能、移動、模塊集成式野奢化建構筑物集群與相關景觀體系。
“鄉村4.0”環境體系構建。這其中包括自然流域界定的四大生態法則:流域中醫辯治法則,即做好流域綜合土地協調策略和不同用地類型水資源管理策略;莊園集群重構法則,即以莊園為生態單元構建污染零排放來實現農業污染源與面源污染的全面控制;藍道系統營建法則,指以水的使用為導向,通過藍色保持、藍色保衛等來實現點、線、面全方位的服務;坑塘戰略平衡法則,通過坑塘低地實現水資源的跨季利用、雨洪的生態管理及污染源的梯級凈化等的綜合平衡。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蛻舯椴既珖鞯?!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