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是農村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新業態,對農村的發展、農業的興旺、農民的增收、城鄉協調發展至關重要。本文根據實地調查介紹了重慶“1+3”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現狀,發現當前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主要面臨建設用地難批、項目融資難獲、農業人才缺乏、發展模式同質化等瓶頸;提出通過“上修、內調、下創”,破解田園建設用地難;提高參與主體合作水平,破解田園要素短缺難題;挖掘農村的特色資源,為田園建設增加魅力等建議,以期為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參考。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全民旅游熱潮,田園綜合體應運而生,作為助推鄉村發展的重要抓手,田園綜合體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在城鄉一體化格局下,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及農村新型產業發展理念,實現鄉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可持續發展理念,保持田園鄉村景色,完善公共設施和服務,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社區管理服務,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農事體驗、文化、休閑、旅游、康養等產業,實現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的有機統一和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探索出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生活生產方式。
1 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現狀
新時期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戰略是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作為新時期農村產業發展與融合的主要載體之一,目標就是通過發展“現代田園”,帶動農村發展,增強農村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最終實現“城市人的田園夢,農村人的城市夢”。新世紀以來,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待農業問題,以前所未有的思路解決農民問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農村發展。2017年重慶市圍繞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充分認識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中央精神和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理念,科學確立推進路徑,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平臺,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重慶市試點區包括一個國家級——忠縣三峽橘香田園綜合體;三個地方級——潼南金色田園綜合體、南川大觀園田園綜合體、梁平雙桂田園綜合體為代表的“1+3”四大田園綜合體。計劃用3年的時間,把重慶四大田園綜合體項目區打造成功能定位準確、基礎條件較優、生態環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帶動作用顯著、運行管理流暢的創新性地域經濟增長極,為西南低山丘陵地區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可復制的重慶模式。
表1 重慶田園綜合體試點區特色農產品
重慶市四大田園綜合體建設立足于重慶市的10大山地特色高效產業,由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基礎設施的差異,各試點區項目建設均堅持因地制宜和取長補短的原則,忠縣重點發展柑橘產業、潼南發展檸檬和蔬菜產業、南川發展茶葉與中藥材產業、梁平重點打造柚子產業,以此形成重慶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四大特色產業。在近幾年建設中四大特色品牌及產業鏈產業建設穩步推進,建成較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實現柑橘、檸檬、茶葉、柚子生產全程信息化。在第一產業方面,各縣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顯著,柑橘、檸檬、茶葉、柚子種植面積超過33萬畝,顯著提升了第一產業的生產能力,同時為重慶市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第二產業方面,通過利用第一產業的規模優勢,已建成派森百、重慶匯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各類新型農旅經營主體上百家,農業產業鏈明顯拓寬。第三產業方面,以“橘香、金色、茶景、柚香”四大主題的農文旅綜合示范區建設循序漸進。特色種植助力農民增收效果明顯,通過打造旅游+橘橙、檸檬、茶葉、柚子、竹、米等產業鏈,四大試點區農民人均增收達0.5-1.5萬元,初步實現了田園綜合體“姓農為農”的宗旨。
表2 重慶市田園綜合體投資預算及資金來源(億元)
數據來源:重慶市各試點田園綜合體報告,*為數據缺失
2 重慶田園綜合體建設亮點——打造“四新”田園
2.1 產業新業態
“農業+文創+旅游”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形態已成為重慶市田園綜合體產業發展的典型模式。在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互聯網+農業為代表的新業態的推動下,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創意產業為驅動,以旅游產業為導向,以農民、游客、新住居民為人群的新型社區聚落,推動了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使田園綜合體有著扎實的產業基礎、穩定的市場收益、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在促進農民增收、項目收益、社會效益等方面成效較為顯著。例如忠縣“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南川藍莓小鎮、銅梁西部農林大世界等田園綜合體載體,進一步拓寬了傳統農業功能、整合了農村的特色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成了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居業協同體,為田園綜合體發展注入了活力,為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夯實了基礎。
2.2 區域新生態
當前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提高競爭力,打造秀美田園就是增加吸引力,建設綠色項目就是提升持續力已成為重慶市田園綜合體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理念。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基礎。在政府引導下,潼南、銅梁等項目區通過秉持自覺的生態共識、推動自為的綠色發展、落實自律的生態保育、推廣自經的生態項目、實現自然的生態循環五個自覺,努力實現振興農村生態環境的目標,致力于打造出高品質的生活、高效率的生產、高文明的生態。試點區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農業活動與自然生態無縫銜接,使整個鄉村社會恢復到其應有的狀態,增強了人民群眾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積極性和良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
2.3 城鄉新生活
建設田園綜合體,既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前提,也是發揮地理學綜合優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課題。既要發揮城市的市場和資金優勢,還可以利用鄉村既有的農業農村資源,促進城鄉互補實現城鄉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重慶四個試點區圍繞社區配套和旅游服務兩大重心,重點提升項目區生活品質。項目建設堅持普惠性和均等化的原則,結合區內水資源、森林、土地資源環境治理和人居環境治理等項目,加緊促進社區服務向專業化、標準化、精細化延伸,徹底轉變鄉村面貌。旅游服務方面,重點圍繞游客這一核心做文章,以梁平為例,為促進旅游、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當地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合作社,如民宿合作社、土地合作社、餐飲合作社等,通過合作社內農戶交流經驗、發揮各自特色,經過項目區原住民的合力提升景區檔次,同時為城市居民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2.4 開發新格局
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以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為背景,抓住國家支持農村發展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契機,形成了以政府規劃為主導、企業建設為核心、市場化運作的開發格局。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通過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山地丘陵立體開發、農村特色資源開發等措施,農業開發項目區生產條件大幅提升,土地吸引力不斷增強,產業發展潛力充分釋放,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政府投資采取了資金投入、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社會資金和企業大戶資金投入試點建設,企業和農戶成為試點建設的主體。在此基礎之上,各試點區通過提升項目區基層干部能力、培育鄉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積極搭建農戶合作平臺,促進內生力量的快速成長,與外部力量形成呼應,形成了政府領導、企業主體、村民配合、社會參與的良好開發格局。
3 重慶田園綜合體建設面臨的問題
3.1 土地制度性約束較強,田園項目建設難獲支撐
我國土地制度所涉及的生態紅線、產權問題、農用地流轉等問題嚴重限制了重慶田市園綜合體的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需要通過提升農村道路通達度、接待設施的容納度、旅游設施的完整度來帶動農村產品走出去,企業和游客走進來,推動農村的發展。在實際調研中土地問題制約了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梁平“滑石古寨”停車場和接待設施等建設用地難以獲批是受國家生態紅線的制約。同時受到土地產權的年限的影響,投資方企業家缺少對土地的歸屬感,增加了對田園項目投資的顧忌,南川荷蘭花卉園建設中途撤資就是最好的例證。由于農戶對當前國家的土地政策了解甚微,對土地流轉仍持有懷疑態度,也是制約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的重要原因。
3.2 資金人才科技支撐不足,田園項目建設舉步維艱
第一,融資障礙性因子較多,項目建設難以持續。田園綜合體前期開發建設投入高,開發周期長,項目收益往往會延時反饋,民營企業前期有證無法抵押貸款的困難,使得融資困難成為田園綜合體建設過程中又一大障礙。在實際調研中,“缺錢”是田園綜合體各項目共有的難題。民營企業銀行貸款融資往往得不到保障,資金鏈的缺口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梁平“滑石古寨”就是貸款受限的典型案例,由于當前政府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機制仍不夠完善,民營企業面臨有證難貸款的困境。企業在資金方面無法滿足承建單位的需求,導致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無法為田園綜合體正常的生產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農村農業人才科技缺乏,田園發展動力不足。人才與科技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關鍵要素,對提升田園產品生產質量、拓寬田園產品銷售渠道、田園產業鏈延長不可或缺,同時還是打造品質田園生活、優美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重慶田園綜合體建設處于初期階段,地方政府在引進人才方面的政策吸引力不夠,對農業、農村技術人才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對田園綜合體的產業融合作用有限,對田園綜合體產業鏈的延長和農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的貢獻有待提升。當前重慶只有忠縣的柑橘實現了由農業向產業的轉變,而南川茶葉、梁平柚子、潼南的檸檬等優勢農產品在品牌建設方面相對落后,三產融合不足,對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產生了較大掣肘,限制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
3.3 發展模式同質化嚴重,地域田園特色有待挖掘
田園綜合體就是要體現地域獨有的特色,凸顯當地產品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地域田園特色是提升田園吸引力、軟實力、競爭力的根本所在,但重慶市田園實際項目建設趨同性嚴重,基本以“農業+旅游”的形式為主。調研發現重慶四大田園綜合體招牌農產品分別為柑橘、檸檬、茶、柚子,開發模式基本是農業觀光、農業采摘等農旅融合的項目。特色文化仍有待挖掘,以忠縣為例,中華文化一直以“忠”為崇高品質,是我國發揚傳統“忠”文化的良好載體。而忠縣以“橙”產品為田園綜合體發展的主打農產品,將地名里的“忠”與種植特色的“橙”融合在一起,是一種新穎地域文化開發理念,但“忠橙”文化未涉及民宿、基建、旅游紀念品等載體。此外,梁平的雙五文化、南川的藥材與茶文化、潼南的檸檬蔬菜文化、銅梁的龍文化同樣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3.4 產業鏈延伸有限,田園品牌建設落后
田園綜合體產業鏈的構建與擴展是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物質基礎,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含金量的重要體現。產業鏈延長能夠使當地田園綜合體形成區內生產、園區加工、市區銷售的系統經營的模式,增強產業和品牌競爭力并能夠有效減少區域外不穩定因素和自然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雖然近年重慶市農產品注冊商標數量增長較快,但是,品牌影響力的增長與數量增長卻不成正比,除派森百以外,還缺乏真正具有市場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當前重慶市各田園綜合體項目正處于建設初期,田園綜合體發展階段不夠成熟,潼南和南川的田園綜合體試點檸檬產業和茶以及藥材的產業鏈仍然有待延長,品牌建設方面方興未艾,產業發展后勁缺乏,無法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的增值空間,進而限制了整個田園綜合體的發展。
3.5 農業專業化有待提升,田園產品銷售受限
當前隨著我國城鄉二元化發展,農村的人才、技術、資金流失嚴重,帶來農業專業化發展的種種問題,如農業合作社水平低下、農業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困難,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等。由于重慶現有的家庭經營方式和農地細碎化所導致的農業超小規模生產,使單個農戶受到市場范圍、交易成本等因素限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專業化水平難以提高。以潼南為例,潼南“金色田園綜合體”主打檸檬種植,鑒于當地農業合作社缺乏資金和人才支持,對聯網技術、銷售知識、農業管理技術的掌握有限,加之農業專業化合作社建設的落后,農戶分散種植和自行銷售的模式仍然占較大比例。不利于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同時也容易導致當地檸檬的滯銷,對農民收入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影響了農民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對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也十分不利。
4 推進重慶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對策
4.1 通過“上修、內調、下創”,破解田園建設用地難
上級國土管理部門規劃土地利用政策是解決田園建設用地短缺的核心。國土管理部門需要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用地需求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工作,主要通過安排農業建設用地指標、適度延長農村新業態用地年限、加強農村土地信息化建設等方式支持重慶市市級田園綜合體建設。地方政府協調土地利用方式,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是關鍵。政府可以通過鼓勵農民整改閑置荒地、廢棄耕地、無理用地,通過多途徑、多方法、多形式的方式促進地票交易,多渠道盤活農村存量土地資源,來緩解企業建設的用地需求。企業創新土地利用模式是基礎。企業應積極創新接待設施建設模式和土地利用模式,接待設施建設要規劃先行,通過適度增加接待設施建筑高度和優化空間結構減少接待設施因旅客增加導致接待能力不足導致的新建和重修。
4.2 提高參與主體合作水平,破解田園要素短缺難題
創新財政資金的來源與使用方式是解決田園綜合體資金不足的關鍵,因此重慶市應該構建由政府領頭、企業主導、保險機構加入合作銀行參與、社會資本為后盾的大PPP合作模式。破解田園綜合體農業企業融資難題。重慶應依據10大山地特色高效產業,加強五個人才隊伍建設。圍繞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鼓勵各區縣的田園綜合體的主要負責單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打造國際水平的農業科研人才隊伍、開發富有工匠精神的農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扎根服務基層的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培養善于致富帶富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壯大充滿生機活力的農村創業創新人才隊伍五個人才隊伍建設。
4.3 挖掘農村的特色資源,為田園建設增加魅力
首先,挖掘特色文化,提升田園軟實力。借助忠橙文化和雙五文化的可賞性和可食性特點重點打造集觀景與美食于一體的文化為主的農事體驗文化區。其次,發展田園特色民宿,強化田園硬實力。政府和投資方可以利用地方原有民宿,在原有建筑和宅基地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其同時具有古樸風格和現代氣息。借助重慶文化優勢,發展建設一批龍宮民宿、“忠”“橙”化民宿、創意特色農產品酒店吸引游客,以此強化田園綜合體的硬實力。再次,舉辦特色節日,增加田園吸引力。重慶各區縣應以文化和自然資源為切入口,通過舉辦蔬果采摘節、龍舟節、魚王爭霸賽等有特色、有情懷、有價值的農村文體節日提升田園內涵。最后,發展田園新業態,提升田園競爭力。重慶市可以依托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農業、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發展一批高質量的龍頭企業、共享農場、創意稻田、文化名人行等文、農、旅結合的新業態,以全方位提升重慶市田園綜合體的競爭力。
4.4 以五做延長田園產業鏈,助推田園大品牌建設
以五做為抓手全力推進重慶市農村特色產業鏈延伸和特色大品牌建設,為田園綜合體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做長,實現重點產業鏈條化,促進企業由重視原料供應和直接銷售向重視生產、重視加工、重視多渠道銷售轉變,為大品牌建設打好基礎。做深,促進產品輸出多樣化,重點實現農村商品由原來的農產品的直接銷售轉變為直接銷售+初級加工+精加工的模式,實現農村商品產出多樣化,為大品牌建設增加動力。做寬,實現產業多功能化,重慶十大農村產業在原有基礎之上和原有功能的基礎之上實現產業的消費流通、生產加工、生活健康、未來發展和科技創新五大新功能,為地區特色品牌定好方向。做強,促進產業發展集群化。政府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優惠、降低門檻等多種方式吸引中小企業入駐,積極鼓勵中小企業通過產業間的橫縱向合作等方式實現發展集群化和品牌建設龍頭化。做響,促進產品品牌化,堅持打重慶農業發展的生態牌、有機牌、保健牌,助推品牌走出去。
4.5 振興農業經濟組織,拓展田園商品銷售渠道
重慶農委農綜辦等農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組織管理,重點振興農村經濟組織的建設,以此拓寬田園農業產品銷售渠道。鼓勵并重點扶持忠縣、潼南、梁平、南川、銅梁一批有實力的農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村產品營銷主體,重點提高合作社田園商品產銷組織化、規模化。農民合作社利用其與農民天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不僅參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還能享受田園綜合體帶來的各種潛在效益。通過加強專業化農貿市場的建設和推動互聯網+的農村商品銷售模式,拓展田園產品銷售渠道,同時建設阿里巴巴和京東農村區級和村級服務中心,依托互聯網建設工業品下鄉和農村商品進城的現代農村流通體系,從根本上緩解長期以來重慶傳統農村商品的銷售方式的各種銷售信息不暢通,農產品容易滯銷等問題。
5 結語
總體來看,重慶市田園綜合體建設各有特色,忠縣田園綜合體在柑橘產業和派森百企業的雙核帶動下,打通了柑橘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為農村特色農業種植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南川生態大觀園田園綜合體以農業和旅游業兩張王牌為支撐,注重三產融合,為我國南方丘陵地區田園綜合體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潼南金色田園綜合體建設以檸檬和蔬菜產業為主導,實現了產業規模化、三產融合化、旅游鄉村化的田園發展新格局。梁平雙桂田園綜合體,不僅完成了從“推銷柚子”向“推銷柚文化”轉變,同時通過打造動靜相宜、山水田園交融的多維立體產品體系。重慶田園綜合體建設為西南低山地區田園綜合體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新模式。(來源:汪泰 陳俊華)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