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向"十五五"過渡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城鎮化進程放緩、基礎設施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如何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存量資產包括政府持有的閑置土地、低效運營的公共設施、國有企業閑置廠房設備、城市更新中的老舊小區及商業地產等。盤活存量資產不僅能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還能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經濟活力,為"十五五"期間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本規劃立足于國家政策導向,結合地方實踐經驗,提出盤活存量資產的系統性策略,包括政策創新、金融支持、市場化運作、數字化賦能等,旨在為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社會資本提供可操作的實施方案。

一、盤活存量資產的戰略意義?
(一)緩解財政壓力,優化債務結構?
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持續增長,傳統依賴土地財政的模式難以為繼。通過盤活存量資產(如閑置土地、低效公共設施),可引入社會資本,以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變現資產,降低政府負債率,提高財政可持續性。
(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產業升級?
存量資產往往存在利用率低、管理粗放等問題。通過市場化手段盤活,可推動資產向高效產業流動,如將老舊廠房改造為科創園區、將閑置商業地產轉型為數字經濟孵化基地,促進產業升級。
(三)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盤活存量資產可減少重復建設,降低資源消耗。例如,通過城市更新改造老舊建筑,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存量工業用地再開發,建設綠色低碳產業園區,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四)增強城市韌性,改善民生?
存量資產的優化利用可提升城市功能,如將閑置學校改造為社區養老中心、將低效倉儲用地轉化為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增強城市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二、盤活存量資產的主要路徑?
(一)政策創新:完善制度保障?
健全產權交易機制?:推動國有資產確權登記,簡化交易流程,鼓勵跨區域、跨行業資產流轉。
優化土地管理政策?:允許存量工業用地"彈性出讓",支持"工改商""工改住"等靈活用途調整。
稅收優惠激勵?:對盤活存量資產的企業給予增值稅、所得稅減免,提高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
(二)金融支持:拓寬融資渠道?
大力發展基礎設施REITs?:推動符合條件的存量資產(如產業園、物流倉儲、保障性租賃住房)發行REITs,吸引長期資本。
創新信貸產品?:鼓勵銀行開發"存量資產盤活專項貸款",提供低息長期資金支持。
設立政府引導基金?:聯合社會資本成立存量資產盤活基金,重點支持城市更新、產業升級項目。
(三)市場化運作:引入社會資本?
推廣PPP模式?:在公共服務領域(如污水處理、停車場運營)引入社會資本,提高運營效率。
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國有企業通過股權合作、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盤活閑置資產。
探索"存量+增量"聯動開發?:如TOD(公共交通導向開發)模式,結合地鐵站點改造提升周邊存量資產價值。
(四)數字化賦能:提升管理效率?
建立存量資產數據庫?: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術,實現資產可視化、動態化管理。
搭建交易撮合平臺?:建立全國性或區域性存量資產交易市場,提高匹配效率。
推廣智慧運營?:利用物聯網、AI技術優化存量資產運維,如智能停車系統、智慧園區管理等。
四、重點領域實施方案?
(一)城市更新與老舊小區改造?
推動"留改拆"并舉?:避免大拆大建,重點提升建筑節能、加裝電梯、完善社區服務設施。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運營?:鼓勵企業參與社區商業、養老托育等長期運營,形成可持續模式。
(二)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低效園區"騰籠換鳥"?:淘汰落后產能,引入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
打造主題特色園區?:如生物醫藥產業園、跨境電商基地,提高產業集聚度。
(三)交通與物流設施優化?
盤活閑置鐵路貨場?:改造為多式聯運樞紐或冷鏈物流中心。
提升港口、機場存量設施利用率?:發展臨空經濟、保稅物流等新業態。
(四)鄉村振興中的存量資產盤活?
農村閑置宅基地利用?:發展民宿、鄉村旅游、康養產業。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農村集體土地與工商資本合作模式。
五、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省級存量資產盤活工作專班,統籌協調各部門。
強化考核激勵?:將存量資產盤活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設立專項獎勵資金。
防范金融風險?:規范REITs、PPP等模式,避免過度杠桿化。
加強宣傳推廣?:總結典型案例,形成可復制經驗。
六、結語?
盤活存量資產是"十五五"期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政策創新、金融支持、市場化運作和數字化賦能,可充分釋放存量資產價值,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發展韌性。本規劃提出的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可為各級政府和企業提供參考,助力中國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