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鄉一體”發展模式——規劃高效用地,建設郊野公園
該模式應用于城鎮近郊區,結合鄉村自身發展需求,整治以“低、散、亂”為特征的低效用地,加快促進城鄉產業融合,保留城市周邊稀缺的耕地。浙江溫嶺市橫峰街道通過農房集中規劃、產業園區集中構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等手段推進整治工作,實現產業轉型、環境宜居的新農村,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城鄉融合一體化進程。
(二)“現代農業”引領模式——提升鄉村改造,推廣現代農業
該模式應用于現有中心鄉村和繼續保留的普通鄉村,整合現有農地資源,加快土地要素流轉,推進農房集聚,實現“一戶多宅”,推到農地占用所建違法建筑,發展保質保量的綠色農業。湖州市南潯區舊館鎮拆舊立新、集中規劃管理,盤活宅基地,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實現村民齊聚、耕地連片、產業聚堆,將之前落后村莊建造成干凈整潔的精品村。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實行“農業規模化、工業園區化、社區聚集化”三化并行,發展極具特色的高效化的生態都市農業。
(三)“鄉村旅游”帶動模式——保護特色資源,助力鄉村旅游
該模式應用于歷史文化底蘊和資源豐富的鄉村,延續鄉村現有底蘊,借助新時代生態理念修復環境,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浙江省松陽縣象溪鎮施行拯救危房、拆違控違、護水治水等舉措,改善以往“窮山惡水”的印象,打造具有人文情懷、環境優美的田園風光,獲評國家級3A景區。
(四)“合村聚類”規劃模式——維護生態環境,規劃鄉村布局
該模式應用于山區較為陳舊的鄉村,響應國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號召,集約利用、盤活和修復土地,建設村民集聚區,進行廢棄宅基地的復林和復耕工作。浙江省的臺州市和麗水市實施“百村萬戶”的大型生態移民工程,在保證耕地和林地所有量的前提下高山移民,保證村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躲避地質災害,做到生產要素與村民同步移動,全面實現生態退村和退耕。
(五)“農田整治”保護模式——展現農田景觀,提升耕地質量
該模式應用于存在大規模農田的鄉村,為嚴守耕地紅線,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展現規模化農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農田整治”保護模式在生態改善的前提下,優化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區永久基本農田布局,進一步強化永久基本農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富里片區開展萬畝水田墾造,提升耕地質量,打造“水田墾造、土地流轉、產糧基地、現代農業、建設樣板區、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綜合項目。
(六)“產業生態”融合模式——統籌多元產業,促進要素多元流動
該模式應用于一二三產業勢均力敵的鄉村,為了發展生態農業與產業融合新模式,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為建設“兩富+兩美”的現代化浙江貢獻力量。浙江省德清縣東衡村致力于“多規合一”、統籌多元產業和生態耕地發展,節地建設礦地村莊,復墾水田,促進城鄉要素流動,打造農業觀光園,實現互利共贏。
從各地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體現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方方面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也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通過“土地整治+”的創新實施模式,對“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綜合治理,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延續鄉風傳承,優化農村土地格局,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新鄉村。增強村集體及村民的自主管理能力,引入整治項目,提升基層脫貧攻堅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拓寬農民致富渠道,早日實現精準脫貧。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