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深度融合發展, 科學創新, 大膽實踐, 扎實推進, 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始終保持軍民融合正確方向
一是強化領導。市委始終將軍民融合發展作為中心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推進落實。今年, 我們正在籌劃成立市委軍民融合委員會及其辦公室, 進一步強化對此項工作的領導。二是全面統籌全市軍民融合發展。出臺了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實施意見, 明確提出創建襄陽特色的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突出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協同創新、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軍隊保障社會化服務、軍事動員體系建設等五大重點融合領域。三是突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編制了《襄陽市軍民融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科學引領航天航空、高端裝備制造、醫藥化工、新材料等軍工優勢產業的發展, 制定了壯大千億級軍民融合產業板塊和建設九大軍民融合特色產業園的發展目標和路徑。四是強化政策引導。實施軍民融合工程, 給予軍工技術轉民品和民品企業參與軍品配套生產以真金白銀獎勵。僅2017年度我們對軍工企業的11個新品獎勵1482.08萬元, 比上年增加61.8%;加上技改提質增效、綠色制造等方面獎勵, 軍工企業共得到3400萬元獎勵, 比上年增長29%。五是做實政治保障。建立了市委國防科技工業工委, 實現了軍工單位黨建工作的常態化規范化, 開展“兩學一做”活動和“新時代湖北講習所 (襄陽) ———軍工專場”活動, 形成了襄陽軍工黨建特色, 增強了軍工單位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二、持續聚集優勢做大產業
聚焦各大軍工集團公司和我市各企業主業發展壯大產業鏈始終是我們工作的主攻方向。一是與央企集團建立了高峰會晤機制和央企對接機制。堅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定期拜訪各大集團公司, 匯報襄陽發展方向, 爭取投資布局。近年來, 分別就航宇航空產業園、際華3542、華中醫藥產業園、中車電機工業園等項目進行交流, 形成共識, 聚力推進。二是成立專班具體落實。央企對接專班堅持經常性與央企集團的工作部門保持聯絡, 收集產業政策、投資信息。遇有重大項目動向, 專班駐守銜接, 保證了高層會晤意見的有效落實。三是突出項目建設。幾年來, 襄陽市與中航工業、中國兵器、中國兵裝、際華集團、航天科技等軍工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承接了一批央企項目, 實際投資額過百億元, 目前已建成投產并不斷完善的有航空航天產業園、江山重工軍民結合產業園、525泵閥工業園、華中醫藥產業園、新華光光電產業園、3611襄陽工業園, 正在建設的有應急安全裝備產業園, 今年將開工建設的有際華智能生態紡織工業園和際華印染產業園。我們依靠大集團、聯合大集團, 實現了大融合, 奠定了我市軍民融合產業園區格局, 形成了襄陽軍民融合產業深度發展的特色。我市軍民融合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例由5年前的6%提升到現在的10%。
三、軍工平戰結合實力不斷壯大
把軍工最突出的人才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 實現“平”時發展壯大國民經濟, “戰”時支撐國防需要。一是支持人才發展。在各企業人才落戶、人才公寓建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目前, 駐襄軍工企業擁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3000余人, 占企業員工總數的15%。其中, 高級專業技術人才700余人、享受各級政府津貼專家90人, 學科帶頭人124人。二是鼓勵研發和創新。駐襄軍工企業已建成2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省級技術中心。近年來, 駐襄軍工企業科研機構年均完成軍、民品研發項目200多個, 申報專利700余項。三是促進軍品技術產業化。我市對單品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新品按銷售收入5%給予獎勵。2016年家電面板保護膜、新型產氣藥劑、H-ZF52N光學玻璃、民機旅客座椅等6個新品獲獎816萬元。2017年清潔高效除焦系統、滌棉多功能面料、遠程供水系統、安全氣囊發生器等11個新品獲獎1482萬元。四是支持項目做大做強。對軍工企業各類項目, 我市給予特殊支持。比如華中藥業的醫藥產業園項目、航宇救生的航空產業園綜合項目、際華集團3542公司智能紡織和新45公司印染項目等, 市里對其實行土地置換等搬遷補貼、產業升級獎勵措施, 在項目資金籌措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 華中藥業的維生素B1產量居世界第一, 航宇嘉泰的民機座椅是國內唯一的波音、空客、龐巴迪供應商, 中航精機成功上市并以襄陽為總部積極參與世界范圍內的產業布局, 成為我市首家過100億的軍工企業。
四、“民參軍”熱情不斷高漲
鼓勵和支持“民參軍”是軍民融合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們積極服務民參軍企業參與軍品配套生產。一是強化政策宣傳。將中央省市各級優惠政策匯編成冊, 廣泛印發民參軍企業學習, 尋找努力方向, 發展機會。二是強化資質認證服務。對民參軍企業保密資質認證和軍品科研生產許可申報進行培訓輔導, 加快辦證進度。目前, 我市民參軍企業擁有保密資質19家、生產許可資質6家。三是強化需求對接。編印了軍工技術需求目錄, 組織召開軍工技術成果轉化推介會和民技軍用推介會, 加強軍工企業和民參軍的溝通聯系, 增進雙方互通有無, 促進軍民深度融合。近兩年, 已有19家民企產品進入軍品配套生產領域。
五、科技協同創新不斷邁出新步伐
一是搭建公益性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臺。投資近億元與華科工研院建設了襄陽市華科工研院, 為江山重工、中航精機等企業提供了技術創新支撐。二是引導企業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各軍工企業的大型科研設備正逐步完成入庫共享。際華3542公司新型環保復合面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作為本領域公共研究平臺, 已成為武漢紡織大學、襄陽市棉紡企業等提供了研究、實驗、檢測的場所。三是鼓勵企業聯合院校提升協同創新能力。空軍5713廠通過與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專家聯合攻關, 取得了高溫復合材料領域科研重大突破, 被國家認證委批準籌建國家復合材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湖北) ;近年來, 航宇救生公司幾乎與北航、南航、北理工、南理工、西工大、武大等高等院校單位建立了深度的合作關系。四是企業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實力不斷增強。湖北航天化學技術研究所搭建了國家化學品物理危險性鑒定中心、分析檢測中心、襄陽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等對外技術服務平臺;航宇救生公司建成了我國最大的商用飛機座椅研制生產基地、我國最大的熱氣球研發生產基地等科研生產平臺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防科技工業企業技術中心、航空救生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等多種國家級、省部級專業研發機構, 形成了各專業綜合配套、系統集成的研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