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艦遠航,裝備保障的一張新答卷
9月23日,代表中國海軍參加“卡卡杜-2018”多國海軍聯合演習任務的黃山艦,順利返回湛江某軍港。參加海上聯演,不僅是對官兵作戰能力和實戰化訓練成效的一次檢驗,也是對這支部隊裝備應急保障水平的一次考核。
中國軍艦如同“下餃子”列裝部隊,給一線操作及保障的官兵帶來了新的挑戰。過去幾年,中國軍艦遠航,無論單槍匹馬還是結伴而行,艦上總少不了軍工企業技師的身影。軍工企業技師不斷深入保障一線,不但解決了新裝備的棘手問題,也為部隊幫帶出一批技術能手。
然而,軍工企業“保姆式”伴隨保障,也帶來了一個新問題。有了企業這根“拐杖”,官兵過度依賴企業。離開“拐杖”,官兵不會自己走路。這種保障模式,不僅不利于部隊自身保障人才成長,也造成企業技師分身乏術、疲于應對。針對這一問題,黃山艦利用遠航機會,全面檢驗官兵自主保障能力,摸索新形勢下軍民融合保障的新模式。
保障方式之變——
從伴隨保障到退居幕后,扔掉“拐杖”學會行走
在黃山艦總士官長楊先偉的記憶里,過去這種重大遠航任務都會有軍工企業技師伴隨保障,以確保任務的萬無一失。
2009年,黃山艦執行亞丁灣索馬里護航任務,一名企業技師跟隨黃山艦,全程對裝備進行維護和修理。
在那次護航任務中,由于機器長時間高強度運轉,黃山艦的一臺海水泵發生故障。主機班班長張青帶著戰友深入艙底,在隨行企業技師的指導下,成功更換了海水泵。在那次耗時10個多小時的應急維修任務中,企業技師給出了不少寶貴建議,主機班官兵也在維修任務中提升了保障能力。
隨后幾年,黃山艦執行歷次重大任務,企業技師從全程伴隨保障,到只參與任務前的裝備檢修,直到完全退居幕后。這次“卡卡杜-2018”多國海軍聯合演習任務全程,黃山艦上就看不到企業技師的身影。
“企業技師從伴隨保障到退居幕后,折射出黃山艦官兵自主保障能力的提升。”某部門長崔金山對這種變化的感受最為深刻。
一次,黃山艦參加海上演習。在演習的前一天,崔金山所在的對空作戰指揮艙發生管路爆裂,海水直接濺到控制臺的機柜上,一臺設備燒壞。當時,他和戰友迅速進行了管路包扎處理,控制住了管漏,但是被燒壞的設備讓他們犯了難。
該設備所發生的故障超出了黃山艦自主維修保障范圍。演習在即,身處大洋,等待軍工企業技師來維修已經不可能。崔金山帶領官兵,把該設備主要配件拆解開,找到燒壞的故障零件,更換配件后,重新組裝并開機調試。最終,在防空演練中,崔金山操作系統,順利擊中目標。
通過這次經歷,崔金山舉一反三,探索出新的維修保障方法,讓官兵自主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他還從軍工企業要來一套最新裝備檢查說明書,規范了黃山艦《某系統實彈射擊技術準備與檢查細則》,規范檢查程序,使該型裝備故障率降到最低。
黃山艦入列多年后,在一次重大任務籌備會上,有人建議:邀請企業技師伴隨保障,確保任務萬無一失。
“我們的士官技師已經成長起來了,他們的維修保障能力值得信賴。如果繼續依賴企業技師保障,真正打起仗還要依靠企業這根‘拐杖’嗎?”時任業務長錢洪超的這句話,縈繞在黃山艦官兵心間,也成為黃山艦提升自主保障能力的肇始。
“強化自主保障能力,人與裝備的磨合更加緊密,使備戰打仗能力進一步提升。”黃山艦艦長艾鵬告訴記者,經過多次任務歷練,黃山艦已經培養了一批軍事與維修能力俱佳的高級士官人才。這些維修人才,是黃山艦的寶貴財富。
“授漁”途徑之變——
從現場幫帶到遠程指導,新模式催生保障高效率
操舵技師杜軍是黃山艦首批艦員。到船廠接艦期間,軍工企業任技師帶他對黃山艦舵機系統進行各項調適。在任技師手把手的幫帶下,杜軍短時間學會了舵機的操作、維護和維修。黃山艦正式入列時,杜軍已經能夠排除大多數舵機故障。
這是企業幫帶部隊官兵提升自身保障能力的一個縮影。去年,黃山艦參加一次重大任務,軍工企業考慮到艦上大部分裝備已使用多年,相關元器件可能會進入故障高發期,便派出10多名技師登臨黃山艦進行深度檢查,并更換了一批元器件。
那段時間,二級軍士長汪煥輝帶著同專業的技術骨干,每天跟隨這些軍工企業技師工作到凌晨兩點。在企業技師的現場幫帶下,他們學會拆卸核心零部件,了解到更多深度維修的知識和技能。
本領學到了,關鍵看實踐。艦艇出海,意想不到的問題和故障隨時會浮出水面。這對于黃山艦的官兵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張青對記者說:“現在設備電子元器件集成度高,操作是簡單快捷了,但出了故障維修起來卻很復雜。在一些急難問題上,我們通過遠程電話請教軍工企業專家,能夠快速準確解決裝備故障問題。”
那次出海訓練,黃山艦突遇舵機故障。操舵技師杜軍果斷關停相關裝備,切換至備用系統繼續保障戰艦航行。
在黃山艦服役這么多年,他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特情。經過一番檢查,杜軍大概判斷出設備故障點。為了印證自己的判斷,杜軍撥通了軍工企業任技師的電話。一番交流后,任技師肯定了杜軍的觀點,并就維修細節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得到任技師的指點,杜軍和戰友僅用一小時就排除了故障。
有時候,杜軍難免會遇到一時摸不準的“疑難雜癥”,他會主動向任技師致電請教,討論商定維修方案,故障往往能夠迎刃而解。
“軍工企業技師從手把手幫帶到遠程指導,折射出的是官兵維修能力的提升。”黃山艦總士官長楊先偉打了個比方:就像遠程醫療,如果前方主刀醫師能力技術不過硬,后方指導的醫學專家也只能干著急。
客觀上講,這種“授漁”途徑不僅解決了企業人力資源有限的難題,還提升了部隊自身造血能力和裝備保障效率。軍工企業省了心,官兵們也嘗到了甜頭。
融合程度之變——
從單向輸出到優勢互補,找準最大公約數實現能力再升級
一級軍士長肖德兵沒想到,自己竟能成為軍工企業技師的“老師”。
作為黃山艦某區隊區隊長,這么多年使用、保養和維修積累的經驗,讓肖德兵對艦上配備的某型導彈了如指掌。
在對某新型導彈改裝的過程中,企業技師給肖德兵打來電話,就一些使用和保養方面的技術問題,征求他的意見。
“企業在前端設計生產、維修等方面有技術優勢,但在末端操作和維護的經驗方面,還要請教一下艦上的官兵。”肖德兵說,自己干了20多年的導彈專業,不管是演習中的發射任務,還是處理裝備故障,從未失手,這是敢應對企業咨詢的底氣所在。
多年前,剛上黃山艦時,肖德兵也有向企業技師學習的一段經歷。為了摸透某新型導彈的維修要領,錢洪超給他拿來大量的專業書籍和技術資料,讓他先自學理論。裝備維修是光看書無法領悟的,肖德兵請示領導奔赴軍工企業,跟隨企業技師虛心學習拆裝設備。企業技師看他如此好學,便毫無保留地將相關維修要領教給了他。
“我就像塊海綿,企業技師‘倒’出來的知識我全都吸收了。”在企業學習的3個月,肖德兵不僅學會了拆換集成板,還把最難的線路檢修也給摸透了。
單向輸出,固然是官兵快速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徑。反觀企業,缺少豐富的一線維修經驗,恰恰是企業技師的能力短板。如果雙方能夠找準最大公約數、實現優勢互補,將有效提升裝備維修保障水平。
在一次實彈演練中,某型設備因超負荷操作,導致零部件內線路故障。如果按照企業技師要求進行維修,需要一刻鐘,而對于爭分奪秒的演練而言,15分鐘后戰斗可能已經結束。
戰機稍縱即逝。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肖德兵決定采用更為簡單快捷的方式進行維修。數十秒鐘后,這款設備恢復正常,演練順利進行。
“沒想到,這手絕活竟成為戰場制勝的絕招。”有了這次成功的維修經歷,肖德兵在軍工圈也小有名氣,不少維修官兵和企業技師致電學習經驗。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企業技師與維修官兵間的交流學習已成為常態。官兵提出某型雷達顯示屏顯示效果不佳,企業技師很快對多艘艦艇的同型號雷達顯示屏進行了升級改造;某型控制臺開關設置不合理,官兵的改造建議很快被企業技師采納;杜軍曾對某型氣象設備進行一項小革新,企業很快將其成果運用到后續產品中。
艾鵬說,軍地間的深度融合,讓官兵得到了更可靠、全面的支持,不僅提升了部隊自我造血能力,也讓企業在實踐中找到發展的新天地。這種雙贏模式,促進了軍民融合向更高維度、更深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