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2010〕37號文指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性任務”。作為軍工大省,湖南有責任探索出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性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
經過數十年艱苦奮斗,湖南軍工已經建成了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涵蓋核、兵器、航空、航天、軍工電子、民爆、船舶等行業,是全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秉承著“敢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湖南軍工以建設創新型、融合型、效益型、和諧型“四型軍工”為己任,加快提升行業實力,為實現省第十次黨代會確立的“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總體目標做出軍工特有的貢獻。
深刻挖掘“四型軍工”的內涵
1.創新。創新是做大做強軍工,走好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的根本動力。沒有自主創新的國防科技工業,不是真正的國防科技工業。軍事領域的激烈競爭,決定了國防科技工業是一個不斷追求卓越產業,它的發展是一個高強度的持續創新過程。創新型軍工,不僅僅是指科技要創新,而是涵蓋了科技創新、觀念創新、體制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全方位創新。
2.融合。建設融合型軍工是走好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的核心任務。“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個經濟部門必須與外部進行有序的交流,才能不斷保持活力。建設融合型軍工,一方面要提升軍工與地方經濟的關聯度,大力發展軍民兩用產業、軍民通用技術,實現資源共享、資本互融;另一方面要加快經營理念的融合,以軍工的品質要求強化民用產業的質量管理、以民用產業的競爭意識促進軍工生產經營。
3.效益。建設效益型軍工是走好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基礎支撐。缺乏效益的國防科技工業,就談不上是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效益是軍工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與民用工業廣泛開展合作,構建融合發展格局的基礎。要一手抓軍工經濟效益,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手抓軍工社會效益,強力保障國防安全,積極推動軍工尖端科技和先進工藝造福于民。
4.和諧。全社會的和諧是各個行業穩定發展的前提,各個行業自身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有機組成部分。建設和諧軍工,是促進行業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共同要求。通過改善軍工民生、加強安全生產和保密,強化建設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通過大力弘揚軍工文化,傳播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化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
大力推動創新型軍工建設,助推全省工業改革創新
湖南軍工要牢牢把握改革這一強大動力,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在科研創新、機制創新等重大領域披荊斬棘,力爭在全省工業深化改革的系統工程中率先實現突破。
1.著力推動科技研發創新。緊扣新軍事變革主題,適應武器裝備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的要求,加大研發力度,完善激勵機制,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大科研獎勵力度和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對接國家重大專項,瞄準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衛星導航等重點領域,實現重點突破;探索向軍工外部“借腦”,推動軍工科技創新的有效途徑,促進省內有關單位更多的科研成果實現本省轉化;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搭建科技研發的創新平臺。爭取到2015年建成起落架工程研發中心,特種工程機械、特種材料研發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產學研基地,建立航空航天、核能、工程機械液壓件、光電信息等技術聯盟,大力加強省國防科工局技術開發中心的建設力度,打造優質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改變研發過于依賴行政推動和項目投入的現狀,積極調動民間發明人才參與國防發明的積極性,引導全民的愛國熱情以發明創新為載體而涌流。國防科技的高新重大創新,將切實提升行業科技含量,并對全省工業的研發工作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推動提高全省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著力推進觀念的創新。一方面要繼續深化解放思想,打破傳統的軍工優越感,牢固樹立市場主體意識,深刻意識到與政府部門及企業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適應并駕馭市場;另一方面要加大軍工的宣介力度和開放力度,積極創造軍工和外界交往的機會和平臺,使社會各界深入了解軍民融合的政策精神,激發民用企業參與國防建設的積極性,促進我省工業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業和隸屬關系的藩籬,以更為開放的心態來追求新的發展空間。
3.著力實現軍工管理體制的創新。在組織協調保障中把工作做出湖南特色,探索出省直部門間、省市之間的科學分工體系,進而推動全省工業化、信息化工作領導力度的加強。一是加強領導力度,加大省直各相關部門的聯系協調力度,二是創新工作機制,在部分市州加掛了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機構牌子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強化省市協同的步伐,加快信息傳遞,夯實工作基礎。三是積極落實有關軍工優惠政策,優化軍工發展環境,為軍品科研生產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四是積極探索地方軍工的資產管理職能和行業管理職能的優化,為產業規劃的推進實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4.著力深化軍工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以資本為紐帶,推動新一輪軍工改革,穩步推進軍工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深化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完善軍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升企業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推動行業整合,推動軍品型號合作,推動民品剝離與整合,推動神斧、南嶺兩大民爆企業跨區域重組及重點軍工企業上市等專項工作。通過深化軍工改革,強化資本運營,促進資源整合,激發軍工活力,助推全省工業的改革改制工作。
大力推動融合型軍工建設,為湖南工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軍民融合是實現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一項覆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要著力構建軍民融合的長效機制,推動軍民融合的體系化發展,不斷拓展軍民融合的深度和廣度。
1.構建軍民融合長效機制。一要促成重視軍民融合的社會共識。軍民融合的源頭活水在于人們思想觀念上的認同。積極發揚湖湘文化中熱愛國防、重視軍事的優良傳統,將國防元素有機地融入到全省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使人們充分認識到:軍民融合不單是哪個行業、哪個系統、哪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全民族、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軍民融合也并不限于產業層面,而是全社會生產生活與國防的無縫對接,從而形成政府、企業、民眾三方的合力推動軍民融合。二要重視規制的融合,爭取盡早打通軍工和民用企業兩個體系的政策法規,將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軍工科研生產兩方面的優惠政策全面融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政策體系,全面覆蓋參與軍民融合的各類企業。三要重視行業管理與社會管理的融合。推動市場調控與軍工行業管理的融合,在市場管理決策、實施過程中把軍民融合擺在優先位置;加大核應急建設的統籌力度,推動核應急規劃與其他應急規劃的對接,完善全社會整體應急體系。
2.加快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加快推動先進成熟的軍工技術進入民用領域并實現產業化,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軍民兩用優勢產業,做優做強先進裝備制造、航空、新能源、新材料四個主導產業,迅速壯大航天、民爆與化工、電子信息、船舶四個特色產業,精心培育節能環保和生產服務業兩個新興產業;大力支持和配合軍隊裝備科研采購改革,搶抓進一步開放軍品科研生產的機遇,充分發揮我省工業在材料、動力、元器件方面的優勢,積極吸納民用先進技術向軍用轉移,鼓勵引導民用企業以提升配套為突破點,選準裝備配套領域,加快“民參軍”的步伐。
3.拓展軍民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一是拓展裝備科研生產的產業鏈,從裝備全壽命周期前段的研發生產向后段的維修維護保障延伸。二是全面對接《軍隊保障社會化“十二五”規劃》,充分發揮湖南軍工為軍服務的傳統優勢,積極推動湖南工業為軍隊保障社會化服務,為我軍成區域推進集約規模保障創造條件。三是積極推進裝備動員建設。充分發揮湖南地處戰略腹地的區位優勢,完善人財物等方面動員預案,登記、編列裝備動員的基干生產設備、基干熟練技工,有效開展動員演練,確保戰時供應保障。
大力推動效益型軍工建設,助推全省工業高效發展
為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湖南軍工未來的發展將呈現高新化、規模化、綠色化、市場化等特征。全省軍工力爭保持健康快速增長勢頭,行業規模和實力迅速提升,在“十二五”中期跨越千億門檻,到“十二五”末期打造出千億規模的軍工產業園區;軍工效益不斷提升,通過加強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大力推廣節能環保工藝,大力控制能耗和成本,確保利稅和工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高于同期產值增速,為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做出較大貢獻。
1.推動高新化發展。充分重視軍工的社會效益和科技成果的“溢出效應”,加大地方財政性資金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社會資金參與軍工項目的進入和退出機制,提升科研產出,夯實軍民融合的物質技術基礎,助推湖南工業快速發展;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高新技術、先進工藝裝備改造提升等傳統工業,切實推進軍工企業信息化建設。
2.推動規模化發展。以省政府與7大中央軍工集團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為基礎,大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重點項目,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優勢明顯的大企業大集團,推進軍民融合產業園建設,做強現有的株洲航空產業園、岳陽民爆器材產業園兩家國家級示范基地,推動省級示范基地的升格工作,提升園區建設質量和布局合理度,促成規模經濟和產業集群。同時,著力實施民品剝離、分立戰略,積極引導現有軍工企業跨行業、跨系統整合,推動民品上規模。
3.推動綠色化發展。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原則,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力爭全行業在“十二五”末期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
4.推動市場化發展。要緊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題,準確把握工業品消費升級的節奏,及時推動產品升級。要搶抓低空開放的機遇,積極開拓航空動力、起飛著陸系統、航空營運維修等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領域;充分利用環洞庭湖地區的自然條件,大力推動游艇、工程船、特種作業船等特色船舶產業發展;緊盯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方向,集中力量突破技術瓶頸,完善鈾品產業鏈,加快發展光伏產業,加強風力發電機組的生產和配套能力;滿足導航市場的巨大需求,加快發展以北斗衛星應用為龍頭的數字化導航產業。
大力推動和諧軍工建設,助推“和諧湖南”
通過民生建設、安全生產與保密建設、軍工文化建設“三管齊下”,把湖南軍工打造成為和諧的典范,對和諧湖南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1.積極推進軍工民生建設,夯實和諧軍工基礎。湖南軍工的職工人數較多,由于體制轉軌和三線搬遷等歷史原因,造成了一定的民生欠賬。下一步,要加強系統和系統之間、部門和部門之間、企業和地方之間的三維聯動,積極落實優惠政策,將軍工民生有機地納入到全社會民生工程中予以重點考慮。
2.狠抓安全生產與保密工作,確保行業安全穩定。軍工是典型的高危高爆高燃行業,軍工的安全生產是構建和諧湖南不容忽視的一環。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切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組織搞好安全生產檢查,特別要抓好危險源專項整治,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同時,要健全完善保密制度,加大相關投入,加強對重點要害部門部位的值守,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確保國家秘密安全。
3.加強軍工文化建設,助力“和諧湖南”建設。軍工文化是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軍工文化的精髓,“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為國爭先、勇攀高峰”的軍工精神,鼓舞著湖南軍工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國防事業默默奉獻。我們要繼續加強軍工文化建設,強化全行業干部職工的大局意識,發揚忠于黨和國家、忠于事業、無私奉獻、敬業愛崗、甘受寂寞的軍工精神,為建設和諧軍工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在軍工對外交往中同時推介、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軍工文化,將軍工文化中顧全大局、樂于奉獻、對事業高度負責,視質量重于生命等優秀因子,融入到湖南的市場道德建設體系中,促進全社會養成顧大局、講質量、守信用的理念和行為模式,推動“兩型社會”與“和諧湖南”的建設。
我們相信,通過大力推動“四型軍工”建設,在不遠的將來,湖南一定能夠培育出一個功能強大的區域性軍工科研生產新體系,在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