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與此同時,北京中關村作為首批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被賦予了發揮中關村創新引領和輻射帶動的作用,形成區域軍民融合發展模式的國家使命。
2014年,國務院部署在更大范圍推廣中關村試點政策,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軍民融合成為中關村創新平臺和中關村部際協調小組兩大部際平臺的工作職能之一。
2016年3月,中央審議通過《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軍民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不久后,“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出現在國務院印發的《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中。
“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契機,以國家軍事戰略需求和中關村創新發展需求為牽引,圍繞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及整合利用,謀劃構建體系完善、創新引領、高端集聚、高效增長的軍民融合高端產業形態,探索構建軍民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模式,打造中關村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有力地助推了中關村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中關村軍民融合的經驗、政策很多,核心就三點:根本要求是打造‘殺手锏’,深深扎根于中關村,始終堅持示范引領。”一直致力于其間的中關村管委會軍民融合創新工作處處長張曉明將之形象地稱為“三三模式”。
搭平臺建體系,構建集聚發展的高端產業形態
在持續高溫的日子里,一件穿戴方便的“空調背心”將是戶外工作者必備的防暑秘籍;幾百米外遠距離發射,消防車不用到達火場,只需一鍵操作,能夠自動瞄準的“導彈滅火”產品成了專門用來對付高層建筑火災的克星;還有給地下管線做“CT掃描”的探地雷達、24小時全天候實施監控的無人機……這些都是科技軍民融合實踐下的產物。
作為我國第一個改革創新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教智力資源密集、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軍隊和軍工集團總部及科研機構集中三大優勢成為中關村軍民融合厚植成長的沃土。
以國防科技研發、成果孵化、企業培育等為重點的海淀園;以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新能源等產業為重點的大興—亦莊園;以應急救援、通信導航、高端裝備等為重點的豐臺園……一批各具特色的園區集聚發展,推動了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的快速發展。
然而,“軍轉民”“民參軍”并非簡單的聚合就能相互投契,資源整合了、力量聚合了之后,還有一個結合的問題,在張曉明看來,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兩個字“信任”,只有通過深度融合才能實現軍民之間的“車同軌、書同文”。
政策先行。2013年,北京市政府印發《建設中關村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行動計劃(2013—2015年)》,提出初步形成有利于軍地合作科技研發、軍民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促進各類服務平臺建設,推進軍民科技創新資源的融合。2015年,中關村海淀園規劃構建“一體三園”軍民融合創新模式,促進“民參軍”,推動“軍轉民”。2017年4月,《中關村一區多園協同發展支持資金管理辦法》出臺,提出給予中關村軍民融合特色園開發建設或運營管理機構每年不超過50萬元的資金支持。
搭建平臺。積極支持聯盟、協會等社會組織與軍方、軍工集團對接,提高創新資源共享、成果轉化應用效率。目前在中關村注冊與軍民融合相關的產業技術聯盟有數十家,涉及智能機器人、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集成電路等多個行業,社會組織成為中關村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的推動力量和資源。2016年12月,中關村軍民融合軍地對接平臺暨軍方聯絡處揭牌儀式隆重舉行。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后勤保障部、訓練管理部等13家軍隊單位在海淀區設置聯絡處,為軍民深度融合提供宏觀政策指導,為企業參軍提供直接需求牽引。
培育企業。突出民口軍工企業等主體力量建設,中關村上千家企業參與軍民融合,涌現了一批“民參軍”領軍企業,一些企業已成長為我國民口企業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第一個總師單位和總體單位,多個中關村企業先進科技成果獲得軍方關注和應用。未來,擁有重大顛覆性原創性核心技術的“中關村前沿科技企業”將成為中關村民口企業軍工領軍企業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