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村莊規劃中,很多都是在按照城市規劃的思路來規劃設計,既失去了鄉村的質樸與自然,又在落地實踐上遇到阻礙。因此,做好鄉村規劃建設,必須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因地制宜。中機院鄉村振興規劃研究所規劃團隊歸納總結鄉村規劃不能落地的6大原因及落地的解決方案,具體如下:
鄉村規劃為什么不能落地?
1、規劃太城市化高大上,失去鄉村味道
鄉村旅游的落腳點是鄉村,游客去農村主要還是想要體驗鄉村特色和風情,如果把鄉村開發得太過豪華,太過高大上,反而失去了鄉村旅游的意義。開發鄉村旅游,不能按照城市規劃的思路去規劃設計,萬萬不能摒棄了鄉村的質樸與自然。
2、整個旅游項目與村民無關,缺少公眾參與
在鄉村規劃建設定位上,要確保“姓農為農”的根本宗旨不動搖。一方面是因開發從而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只要農民當家做主,把鄉村旅游項目當做自己的,他們才會珍惜,才有干勁,才回主動去維護景區形象。
目前很多規劃更注重的是村莊改造,大拆大建,并不能給村民帶來實際的收益或效益,應在如何讓村民參與到規劃中來方面多做做文章。
通過村莊規劃,要讓村民切實參與到其中,包括土地分紅、村民創業、村民就業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規劃中來。
3、主題內容雷同,歷史文化要素深度不夠
我國大部分的鄉村旅游或休閑農業都基本呈現同質化的問題。比如關于花海,除了規模不一樣外,其它可能大抵相同。再比如農家樂的問題,幾乎就是簡單的餐飲,再加上棋牌、釣魚,就沒有其它的內容了。觀光、體驗方面也幾乎是雷同的,不能體現一個地方的特色農業和文化。
各色的花海、各色的違法棚內“生態”餐廳、各色的農耕文化、各色的稻田藝術、稻田酒店、民俗展示、婚慶等,鄉村再一次成為千篇一律的鄉村,而核心的魂、自身的特色、差異化競爭在建設過程中鮮有挖掘。沒有獨特產業的鄉村從空心化到回歸,最終依舊走向空心化,如何考慮產業、如何留住勞動力、如何升級特色、如何打造獨一無二的三生體系,是鄉村旅游建設的核心。
4、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忽視軟環境治理
很多鄉村旅游景區為減少管理成本,就在本地隨便招了幾個人對景區進行管理和運營,有的甚至就是幾個村管干部在管理,有的可能還會在村里找幾個低保戶作為臨時管理員,為他們解決工作問題。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旅游管理是非常專業的學科,就必須要專業人士來負責。
地方抓旅游,往往注重硬環境的建設,卻忽視軟環境的治理。比如宰客、服務差,這些在大景區的通病,如果也在本應淳樸的鄉村旅游中出現,這就大煞風景了,也失去了鄉村旅游的獨特價值。
5、片面追求建設,忽略管理和營銷
隨著近年來旅游消費的不斷升級以及國家對鄉村旅游建設、旅游扶貧的重視,鄉村旅游的發展步伐不斷加碼,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日益完善,景區面貌也日新月異,但是游客量卻未曾增加,究其原因,就在于鄉村旅游對管理和營銷上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村莊尚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
游客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需要對游客整個的消費過程深入分析與把脈,解決好“游客為什么來、什么游客來、游客怎么來、游客來了干什么、怎樣讓游客介紹人來”五大步驟。對此,許多的鄉村旅游建設者籠統的概括為:城里人來、到鄉里來感受、開車來、體驗鄉村、美的地方自然會吸引人來,根本沒有對景區的受眾人群、出游目的進行細分,相應的推介也就更加無從說起。
6、土地生態、政策機制,對鄉村經濟的制約
近年來國家土地“閘門”不斷收緊,國務院、國土資源部出臺的關于土地管理處分的最全面、最明確、最嚴格的文件,在土地審批權、更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理順各級政府土地管理的責任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制定了各種生態保護、林地保護、基本農田等紅線保護范圍,農村產業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卻越來越突出,限制了產業的發展規模。
目前,鄉村發展的一個很大痛點是,建設用地緊缺,無法解決供地問題以及農地轉用、占補平衡指標問題,項目難以落地;二是傳統供地方式屬于整片供地,對資金要求往往過高,令投資方望而興嘆。

如何解決村莊規劃落地難問題?
1、突出產業興旺,讓鄉村“農業+”起來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啟動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編制,出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獎勵扶持辦法、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實施意見等系列扶持政策,增加縣級財政現代農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創新落實“助農寶”“勸耕貸”,降低經營主體融資成本。
持續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形成優質產業集群。瞄準“農業+”發展方向,發展以美麗鄉村帶動的“生態+文化”模式,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的連接,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
堅持政策拉動、龍頭帶動、資金驅動,積極培育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2、實施生態發展,讓鄉村形象靚起來
抓實生態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題中應有之義。結合巡視巡察整改回頭看工作部署,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專項整治,圍繞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落實、項目環保把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
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我們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摒棄損害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增長模式,依托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探索形成“生態+”復合型經濟發展模式,推動鄉村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比翼雙飛、相得益彰。
3、聚焦移風易俗,讓文明鄉風樹起來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采用微宣講、微黨課、公益廣告刊播、廣場舞、美麗鄉村墻繪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農村、進社區,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落細落實。
強化示范帶頭作用,大力踐行簡約、考評、服務等“十項新風”,永葆忠貞之心、崇業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向善之心。全面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以鄰里守望等“十大行動”為抓手,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樹立鄉風文明活動,堅決遏制農村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
4、完善三治體系,讓鄉村治理硬起來
準確把握十九大提出的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的內涵,努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探索建立黨小組之家、黨員評星管理等黨建工作制度,激發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有效增強基層組織治理、服務能力。
堅持“常態化、專業化、法治化、全民化、長效化”方向,進一步規范信訪秩序,依法處置信訪問題。注重弘揚鄉土文化,組織開展優秀村民組長、鄉村好人、新鄉賢新鄉風、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以本土優秀的家風家教文化,引導農村形成新習俗、新風尚。
5、致力共建共享,讓農民生活富起來
堅持精準施策,突出造血功能,更多采用產業帶動、勞務補助、公益性崗位就業等機制,推動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農村道路交通、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投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按照“整縣推進、分步實施”的思路,探索資金入股、資產經營、資源開發、土地運營、服務創收、項目支持等形式,建立“三變”改革項目庫,設立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農村“三變”改革來推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6、政策創新突破,讓鄉村產業富活起來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與基礎,產業興才能鄉村興,經濟強才能人氣旺。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保障,創新農村產業用地政策,已成為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項迫切課題。
(1)機制創新
在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 '三權分置' ”,“落實宅基地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雖未能明確提及賦予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權抵押權能,但全國已有試點地區展開相關業務試點。
按照按照“三權分置”,把宅基地使用權這個市場適度放活,允許他們來租賃,但是我們也必須把所有權不變和資格權保護做好。20年之內,農戶如果簽訂了合同,按照新的三權分置,你把使用權流轉給投資者,投資者在這20年之內,他的權益同樣是得到保護。
(2)土地政策創新
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各類用地保障政策,一號文件的進一步明確,就是要讓地方配套政策更好的服務于鄉村產業的發展,比如各地推行的“點狀供地”就是對鄉村旅游項目發展的創新。
鼓勵村集體和農民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依法依規發展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等。城鎮居民、工商資本等租賃農房居住或開展經營的,要嚴格遵守合同法的規定,租賃合同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