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古國,我國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把視線放到今天,這些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是建設當下中國“軟實力”的根基,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之一。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資源的“活起來”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和“創意”這兩個關鍵詞,不論是文化遺產的傳承,還是相關衍生品的開發,都和數字創意息息相關。正因為此,在首屆敦煌文博會的論壇設置中,專門給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創意開發開設了論壇,以期通過各相關方的討論,勾勒出這一以融合發展為主要特點的新興文化業態的未來走向。

傳統文化資源'活起來'
你可曾想象將來會參觀一場全部由數字技術實現的沒有文物的文物展?你可曾想象博物館中那些古代名畫上的人物都能鮮活地躍動起來?你可曾想象戴上一個特制的眼鏡就可以盡覽敦煌莫高窟的壯美與精細?
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越發成為我國文化建設中的熱點話題。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9月20日,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行的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由中國動漫集團與甘肅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的“民族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專項論壇對我國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和開發進行了一場多方位的研討。
加入“戰新”
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正當時
2016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這是數字創意產業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同時,數字創意產業還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一起被列為“十三五”時期我國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據測算,“十三五”時期,我國數字創意產業規模將突破10萬億元。
論壇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高政表示,中國網民對數字文化產品的需求非常大。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居民消費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在教育文化娛樂方面的人均消費支出為788.3元,如此算下來,全國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萬億元。這其中數字文化產品占據重要的比例。有關部門發布的行業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網絡文化市場產值達1017.2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網絡直播、網絡動漫等行業的產值分別達到838.9億元、25.4億元、82.6億元及70.3億元。快速增長的產值來自于消費群體的擴大。
甘肅省文化廳副巡視員王春生在論壇主持發言中表示,如何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速率,占領新興媒體陣地,增強傳統文化的話語權,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的挑戰。在這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正視傳統文化的現狀,應該創造出適合傳統文化展示、傳播的數字技術,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發展。
可以說,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正當其時。而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數字創意,無疑是這個產業中最值得關注的部分。據透露,優秀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業態的數字化升級等都將成為未來政策扶持的重點。
“為了保護的創新”
與數字創意相結合的內生動力充沛
傳統文化與數字創意相結合的內生動力來自于“為了保護的創新”。
首先是為了保護。以敦煌莫高窟的數字化為例,敦煌莫高窟共有石窟735個,是集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然而受到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旅游開發等因素的影響,莫高窟正面臨著嚴重的侵蝕。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吳健表示,“數字化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技術的發展,為敦煌石窟文化的保護、研究與弘揚開辟了新的方法與途徑。”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的數字化,不僅永久保存了文物信息,還可為敦煌石窟文物本體保護提供準確和詳細的信息資料,并可制作虛擬洞窟供游客參觀欣賞,緩解石窟開放的壓力,為保護壁畫提供技術保障。
其次,這種保護并不是把傳統文化原封不動地用數字化方式展示,而是要融入創意進行創新。水晶石技術總監魏記在講解其用虛擬技術實現文博體驗的時候就提出,用數字技術展示文博產品不應讓觀眾看完后閉嘴走掉,而應該讓他們產生足具震撼力的新體驗。
這種創新能使傳統文化的數字產品更具市場價值。北京炫果殼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EO孫玉芊介紹說:“新浪微漫畫中一些基于傳統文化改編的作品在外國進入了排行榜前十名。”可以說,正是創新讓中國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和更具影響力的方式走出國門。
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
“國家隊”、民營企業都在行動
在傳統文化數字化方面,國有文化企業機構肩負著首要的責任。以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中國動漫集團為代表的“國家隊”都在行動著。
2014年12月28日,“國博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字展示專題展覽”在國家博物館數字展廳正式對外開放,據統計,2015年該片全年播放場次近1500場,累計播放時長約800小時,共接待游客超過7萬人次。近年來在國博,像這樣的文物古籍數字化展示、文物三維影像數據采集項目還有很多。國家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藏品資源,藏品管理系統賬目管理模塊共有藏品數據549045條,涉及館藏品851874件。“這意味著國博擁有的獨立版權藏品超過85萬件。”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李六三表示,“利用數字技術形成國博獨有IP資源,以IP資源開展對外合作,開發國博特色文創產品,已成為國博文創轉型發展的基礎。”
國家圖書館近年來在數字化創新和共享方面也不斷加快步伐。截至2015年底,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總量達1160.98TB,年增長超過130TB。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孫一鋼介紹說,“目前國圖已將10975部、91000多冊、共612萬拍古籍公布上網,到今年底發布總量預計達到17000多部,明年達到2萬多部,其中90%將以高清影像呈現于網絡,供免費閱讀。” 2013年9月上線的國家動漫公共素材庫,是全國首個國家級專業動漫素材資源庫,依托國圖自身豐富的館藏資源,建設了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底蘊的古代建筑、少數民族、服飾、文物、民俗、神話傳說等精品專題素材子庫,提供二維素材、三維素材、創意參考、動漫音效4個資源大類3萬多個素材資源服務。
中國動漫集團作為唯一的動漫央企,承擔了國家動漫創意研發中心項目、中華文化經典精髓動漫化數字化運營等國有資本金項目,一直把優秀傳統文化動漫化改編和傳播作為重點業務方向。在本次論壇上,中國動漫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庹祖海提出要用動漫塑造和傳播國家文化形象。庹祖海表示:“以往我國國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主要是通過奧運會、世博會這樣的大型活動,歡樂春節、感知中國這樣的品牌項目,還有電影演出藝術品的交流,以及孔子學院、海外文化中心這樣的文化機構來推動的,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中國在全球的國家文化形象仍然需要加強。”庹祖海呼吁構建國家文化形象動漫化的內容價值、符號表達、傳播渠道和驅動力四大體系,并希望在國家文化形象、優秀傳統文化動漫化方面與國內外企業竭誠合作。
除了國家隊,民營企業軍團也在傳統文化數字化方面積極實踐著,他們不僅看到了傳承的責任,更是看到市場的商機。孫玉芊表示,今天中國的“90后”人群很喜歡古風題材的作品,他們同時也是市場消費的主力軍。魏記則舉了水晶石公司利用數字技術把畢加索名畫拓展成畢加索名畫體驗區的例子,他認為:“把自帶粉絲的傳統文化資源變成數字版權,能創造極其可觀的盈利空間。”
傳統文化資源“活起來”
仍有問題要解決
雖然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的話題正變得無比火爆,但這個市場距離真正的火熱還有一定距離,主要的門檻還是在內容創作上。
以動漫為例。根據中國動漫集團創作發行部的統計,2013年和2015年我國傳統文化題材的電影動畫和電視動畫分別為23部和47部,這其中除了2015年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外,絕大部分作品的市場表現都不盡人意。
庹祖海表示:“傳統文化的動漫化是價值觀與符號體系的復雜糅合,如果只有價值觀,就成了教條。”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魯曉寅提出,目前國內很多傳統文化題材的數字文化產品讓用戶感到“很重要,但玩不到一塊去”。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一定要讓青少年喜歡才成。在重視用戶體驗方面,孫玉芊也表示認同:“我們要把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產品中去,但要以受眾喜愛的方式去融入和傳播。”
對于如何讓傳統文化的數字產品更接地氣,各方面都在積極嘗試。孫一鋼就表示,在互聯網環境下,用戶在哪里閱讀,我們就要把產品和服務提供到哪里去。李六三也介紹了國家博物館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國家博物館負責整合文博行業IP資源以協議方式提供給阿里集團,由阿里集團全線對接設計、投資、銷售三大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