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投入成本大、回收周期長、附加值高等特點。近年來,伴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化和新能源產業相關技術的進步,新能源產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繼興起。金融危機后,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泗陽作為農業大縣,依靠生態、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緊抓新能源產業興起這個戰略機遇,逐漸形成了富有區域特色的新能源產業。目前,新能源產業已被泗陽縣委、縣政府確立為重點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隨著光伏產業鏈的不斷完善、風電設備產量的增加,泗陽的新能源產業正進入升級、實現質的跨越發展期。
一、泗陽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
(一)新能源產業不斷增長,占全縣經濟比重不斷增加
據統計,2010年前三季度,泗陽新能源產業中的太陽能產值為1.4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產值0.8%,工業增加值0.55億元,占工業總增加值的1.2%,生物質能產值為1.1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產值0.6%,工業增加值0.45億元,占工業總增加值的1%。
(二)太陽能光伏產業占主導地位,風電、生物質能正在加快發展,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泗陽新能源產業中,太陽能光伏產業占新能源產業的主導地位,風電、生物質能正在加快發展。由鎮江客商陳榮平投資興建的江南新能源,計劃總投資1.5億元,一期擁有太陽能電池片組件生產線3條,主要生產太陽能電池片組件。該項目已于2009年10月份投產,年生產能力為60兆瓦。由上海客商張晨投資興建的晨電科技,計劃總投資1.6億元,新上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6條(生產特殊規格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每條生產線價值1200萬元。于2010年7月開工建設,12月底實現試生產,將于2011年6月全面竣工投產,可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100多兆瓦。由江蘇省國信集團興建的國信生物質電廠,總投資3億元,主要設備是2×15兆瓦發電機組和2×75噸/小時秸稈直燃鍋爐,年可發電1.8億千瓦時,實現產值1.4億元,利稅1000余萬元。
(三)各細分產業發展各具特色,亮點頻現
1.風能電機產量規模優勢明顯。風電產業擁有60多家風電成套機組和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基本形成了以關鍵零部件為支撐、風電機組為龍頭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明宇電氣正在施工,預計年產發電機、風力發電機殼、塔座2400臺套,高壓變頻調速電機1260臺、高壓內反饋調速電機1000臺,電工材料2.4萬噸,產能大幅提升,產量不斷提高。
2.生物質能全省領先。生物質能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新能源,能夠有效緩解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壓力。目前,泗陽縣的生物質能利用主要是農村沼氣和生物質發電。農村沼氣的應用,起步較早,技術較為成熟,采用集中或分散式的處理系統建設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泗陽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和名聞遐邇的楊樹之鄉,年產秸稈約50萬噸,為國信生物質電廠提供豐富的燃料。國信生物質電廠提供了工作崗位,增加了財政收入,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3.光伏產業鏈不斷完善。泗陽太陽能光伏產業初步建立了“單晶硅拉制/切片-光伏電池生產/封裝-光伏發電系統-光伏應用”生產體系。這樣一條包括上中下游產品的產業鏈條,在宿遷是惟一的,在整個蘇北地區也不多見。泗陽以產業鏈招商的理念清晰、措施有力,如晶鼎新能源公司已經形成了從生產單晶硅棒、多晶鑄錠、硅晶切片到應用系統安裝等較為完整產業鏈條。
(四)投資加速,為新能源產業的快速增長奠定基礎
泗陽縣引進新能源產業項目14個,其中已投產項目4個,在建項目5個,意向項目5個,協議總投資103.69億元。目前,晶鼎新能源公司80臺單晶爐全面生產,2條電池線廠房全面完工,正在進行設備安裝,預計晶體硅產位居宿遷第一。江南新能源、晨電科技、榮馬新能源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預計2011年可實現160兆瓦的生產能力。在太陽能發電方面,國信太陽能發電站,租賃泗陽經濟開發區二、三期33幢標準化廠房房頂總計約5.7萬平方米,年可實現發電量4兆瓦。
二、泗陽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主要做法
(一)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確立發展新能源的戰略思想,把新能源產業作為農業人口大縣轉型的重要途徑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泗陽長期以來依靠土地、人口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形成了紡織、釀酒等傳統優勢產業。在洋河以及西南片4個鄉鎮相繼劃出、人力資源愈發緊張的情況下,若繼續發展人口密集型的紡織業,勢必給泗陽的比較優勢帶來壓力。泗陽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順勢而為,迅速確立發展新能源的戰略舉措,圍繞城市轉型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來調整工業結構,加快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從而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華麗”轉身。
今年以來,泗陽著力構建新型“3+4”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新一輪跨越發展新增長點,大力實施四大新興產業3年產值超200億規劃。相繼出臺了《泗陽縣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獎勵與補助暫行辦法》等文件,確立新能源發展戰略思想,同時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進行新能源發展的戰略研究,提出發展方案,并相繼出臺優惠政策,扶持鼓勵新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在此過程中,泗陽將新能源發展與城鄉一體化推進緊密聯系,在新農村建設中,把新能源開發利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大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改善和提升廣大農村和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二)把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示范區,不斷完善產業布局
泗陽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新能源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戰略,以此為出發點,為新能源開發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通過強力招引、精心幫建,晶鼎新能源、江南新能源、明宇電氣等一大批龍頭型和配套型產業項目落戶泗陽經濟開發區,太陽能、生物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的引建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泗陽經濟開發區正在積極打造蘇北領先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基地和風電設備產業基地。推動新能源成為泗陽支柱產業,太陽能光伏及風電產業成為新能源產業主力,“十二五”期間實現新能源產業產值超200億元。
泗陽經濟開發區經過周密規劃,已成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重要基地。隨著新一輪招商工作的推動,泗陽經濟開發區必將承接更重要的載體,繼續完成作為蘇北新能源基地的艱巨而又重要的任務。
(三)組織外出學習考察,開拓視野,培植泗陽的新能源產業
泗陽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戰略,一是政府積極組織工作人員赴外地學習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新技術,到蘇南、天津和保定等地學習考察先進經驗,開拓視野,增強信心。二是加大新能源產業的招商和引資、引技力度,利用泗陽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資本優勢,采取“全方位以商引商”、“以獨具優惠的政策引商”、“咬定目標,有的放矢招商”的等全新招商理念,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帶動了泗陽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三是邀請從事新能源研究與應用的專家來泗陽指導新能源研發,為泗陽新能源發展培養人才。
三、泗陽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全省產業戰略布局與泗陽新能源項目報批之間的矛盾。根據省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宿遷被定位于“生態城市”、“長三角的后方花園”等,以至于在全省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中沒有宿遷一席之地,更別說泗陽了。這樣,不利于泗陽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相關資源導向、項目報批及優惠政策爭取等。
(二)區域內外競爭對手林立。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招商引資新的主戰場、主陣地,新能源產業項目競爭日益白熱化。發達地區和周邊縣區為了在新能源產業項目的招引上占得先機,各自為投資客商提供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大的扶持力度,各縣區競相發展的態勢咄咄逼人。
(三)關鍵性技術人才短缺。作為科技含量高的新能源,對人才的要求很高,目前該縣新能源產業人才缺乏經驗豐富的科研隊伍、高水平的管理人員、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熟練的產業工人。
(四)資金困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由于目前國家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部分企業貸款困難。新能源產業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長,尤其是產業鏈上游,資金需求量巨大,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產業升級的重要瓶頸,也是泗陽新能源產業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的弱勢之一。
(五)原材料價格偏高,企業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單晶硅、多晶硅,原料價格偏高,如沒有國家政策支撐,在國內推廣難度較大。由于原料價格偏高,生物燃料油成本與銷售價格倒掛,企業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預計2011年全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會進行行業洗牌,一些低水平、缺乏核心競爭力、規模小的企業會無法生存,這對泗陽光伏產業會帶來巨大沖擊。
(六)尚未形成上規模的產業集群,缺乏骨干企業。一是產業規模總體偏小,產業貢獻份額偏低。2010年前三季度泗陽新能源產業產值2.5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0.7%,還沒有形成主導產業。二是企業平均規模小,企業競爭能力不強。三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不多。企業以生產型為主,研發投入偏低,擁有一定研發能力的企業較少。四是配套服務體系尚未建立。目前泗陽縣為新能源產業進行融資擔保、評估、咨詢、法律、培訓等相關的配套服務還未建立或健全;新能源技術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等體系還不完善。
四、泗陽縣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對策分析
泗陽的新能源產業還只是剛剛起步,展望回顧,可以預言,現有的新能源項目如期建成投產,將推動該縣工業經濟實現裂變式和爆發式擴張,助推泗陽躋身蘇北第一方陣,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一)準確把握國家、省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走向,科學部署。搶抓國家和江蘇省出臺新能源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發展契機,以生物質能源、太陽能利用和風力發電三大產業鏈條為重點,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升級。不斷拓展生物質能源產業的廣度和深度,圍繞太陽能光熱產業、光伏產業和風力發電產業的配料、輔料產品,積極推進新能源裝備產業發展,加快形成規模優勢,成為蘇北地區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二)確定產業鏈發展的重點環節。新能源發展具有不同于其它產業的產業鏈特點與優勢。目前,要根據現有產業類型進行明確的產業鏈定位,突出重點和優先發展環節。要出臺更加優惠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從技術改造、人才引進、產品推廣、稅收減免等方面加大對新能源企業扶持力度,從注重產業招商轉變為產業鏈招商,按照產業鏈的需求進行招商。
(三)強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強產業配套建設。培育龍頭,傾力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把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作為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示范拉動作用,在重特大項目上實現突破,并逐步向產業鏈條延伸、產業集聚、規模發展的方面邁進,不斷做大做優做強新能源產業。
(四)加快新能源產品的推廣應用。目前,新能源國內市場還停留在示范工程的定位上,這樣嚴重制約該產業的發展壯大。因此,要致力于開拓國內市場,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補貼尤其是在民用新能源這一塊。一是要積極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組織開展新能源宣傳和科普活動,營造有利于新能源推廣應用的良好氛圍。二是要抓緊落實示范工程的推廣應用,積極實施屋頂發電計劃、太陽能熱水器利用計劃等。要采取財政補貼方式在公交、出租等領域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支持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推進大型公共建筑和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實施建筑節能示范項目,開展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管體系建設示范工程;實現并網發電,作為政府的試點示范工程推廣應用。
(五)加大專業人才激勵和培養制度,提供人才保障要圍繞新能源產業發展重點、難點,有選擇地有目地引進和培養尖端技術人才。鼓勵和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校、機構等加強合作,引進和培養一批新能源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產業工人,全力打造一支與新能源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六)統籌協調,形成新能源產業發展合力,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對新能源產業的重點項目,由縣領導牽頭,引資單位、財政局、金融辦、銀行等相關單位組成專門的幫辦服務領導小組,針對每個項目制定個性化方案,強化服務,更好地推動項目早日建成投產。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強化政策引導,針對新能源生產、新能源設備制造及配套材料等,促進現有新能源類企業做大做強;擴大招商引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引進和培養技術人才,為打造新能源生產基地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