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十二五”期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將邁入工業化與城市化、國際化互動并進的新階段,臨汾市具有的有利條件將極大促進工業經濟發展。
一是豐富的礦產資源。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煤、鐵、石膏、石灰巖、白云巖、膨潤土、花崗巖、大理石、油頁巖、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其中,煤炭儲藏面積1.54萬平方公里,總儲量960億噸;鐵礦總儲量4.2億噸,富礦比例占全省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儲量2000萬噸;石膏儲量234億噸等。
二是優越的交通區位。臨汾市地處太原、西安、鄭州三大省會城市的交叉點,是黃河金三角區域內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沿海工業向內陸地區轉移的理想承接地。同時,區內三大鐵路共計1835公里,與全國各地相連,并可通過歐亞大陸橋連接歐亞各國;以兩大高速路、三條國道為主干的公路網覆蓋臨汾各區縣,公路總通車里程達16596公里;擬建的臨汾機場必將為臨汾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三是較低的要素成本。2009年臨汾市在職職工年均工資24217元,遠低于山西、全國的年均工資;用地成本采用《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最高標準(204元/平方米),臨汾市土地出讓價格也低于太原(384元/平方米)。從城市工業用地等級看,堯都區工業用地等級屬第9級,在山西省屬較低水平;從各縣工業用地等級看,除堯都區、侯馬和霍州市外,臨汾各縣工業用地等級高于12級。
同時,臨汾工業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
一是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臨汾“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雖有一定的優化,但產業結構畸形、嚴重依賴資源開發的局面依然嚴峻。2009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比重占全市的42.41%,除直接的資源開采以外,煉鐵、鑄造、煉鋼等行業在臨汾工業經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2009年重工業增加值是輕工業的71倍。
二是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艱巨。畸重型產業結構、粗放型增長方式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形成了突出的區域結構型污染,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較大,2009年全市SO2、COD排放強度分別為0.01702噸/萬元工業增加值和0.00054噸/萬元工業增加值,減排任務艱巨。環境污染與社會生產、群眾生活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是節能降耗工作任重而道遠。2009年臨汾市單位GDP能耗(等價值)3.45噸標煤/萬元,在全省最高,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指標5.32噸標準煤/萬元(當量值)全省排名第二。
四是技術創新投入有待提高。2009年,臨汾市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1%,與全國平均水平(1.62%)有一定差距;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足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8%)。
五是土地和水資源制約嚴重。2010年新增建設用地30萬畝,其中16萬畝為公用設施建設用地,工業用地面積與用地需求相差較大。2009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13.6噸,人均占有水資源量540m3,為全國的21.9%,遠低于國際嚴重缺水界限(1000m3)。
項目思路
以調整結構、轉型發展、建立現代工業體系為目標,充分發揮臨汾市的現有產業基礎與資源優勢,走出一條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資源集約、循環利用的有臨汾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優化產業結構,堅持新型工業道路。一方面,通過產業鏈延伸,優化產業結構,促進非資源型產業的發展,擺脫資源型的發展模式,降低外部經濟環境變動帶來的地區經濟發展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新興產業及其產業鏈的打造,改善地區環境狀況,實現臨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推進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以現有工業園區為依托,推進臨汾30個具有循環經濟特征的工業園區建設。同時,推動鑄造業向洪洞、翼城、堯都集中;裝備制造業向侯馬、曲沃、堯都集中;制藥業向侯馬和堯都集中;農產品加工業向山區縣集中;電力、焦炭和新型煤化工產業向資源所在地集中;最終形成“分工明確、優勢突出”的區縣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另外,積極扶持園區產業類和基礎設施類重點項目建設,對投資額較高的產業類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給予土地、稅收、財政等政策扶持。
培育龍頭企業,實現龍頭帶動效應。一方面,加速外資企業的引入。即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利用臨汾市豐富的煤炭和鋼鐵資源,積極引進大項目,形成大型企業集團;另一方面,加速國有企業改制。排除企業改制的外部制約性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加速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在減輕國有企業壓力的基礎上,加速臨汾市非煤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通過資本擴張、資本收縮、資本重整等多種企業重組形式,積極培育臨汾市大型企業,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提高地區經濟活力。
加強環境保護,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核心,按“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降低廢物排放量為目標,以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為重點,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逐步建成一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環的循環經濟體系。
提升創新能力,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堅持把科技作為推動臨汾工業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推行技術創新戰略。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廣泛利用國內外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加快產業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建立一批產、學、研聯合示范基地,扶持骨干企業建立區域性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
項目目標
“十二五”期間,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產業鏈經濟和產業集聚效應,培育骨干企業,鼓勵技術創新,推進經濟循環發展,構建產業結構以八大產業為主導、產業布局以“兩心、一帶、兩翼”為主體的具有臨汾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重點建設國家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和新型鑄造業基地,并使新興產業初現規模效益。最終,將臨汾建成晉、豫、陜三省交界地區獨具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基地、山西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和戰略支撐點,實現向新型工業大市的轉變。重點實現八大目標:
——工業總量增長。按照“總量增長,比重略有下降”的基本要求,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500億元,固定資產總額完成4000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5000億元。
——工業結構提升。以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經濟發展低碳化為原則,深化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到2015年,非煤產業工業增加值占比上升到46%。
——工業布局合理。促進布局分散的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到2015年,工業園區產值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大企業大集團壯大。到2015年,培育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企業15家,50-100億元企業10家,10-50億元企業30家。
——科技創新提升。到2015年,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工業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2%以上。
——節能減耗顯著。不斷促進工業經濟的低碳化,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0%。
——環境保護有力。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分別下降10%和15%。
——實現循環經濟。到2015年,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