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一、低碳、循環成為全球共識,未來產業循環發展成為趨勢
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深度調整,進一步凸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緊迫性。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制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和優惠政策,煤炭產業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產業之一,是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對象。同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煤炭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煤電一體化發展,加快大型坑口電站建設,鼓勵大型煤炭企業與冶金、化工、建材、交通運輸企業聯營。政策的支持為煤炭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巨大機遇。蒲縣縣東循環工業園區未來的產業發展遵循低碳循環理念,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二、我國資源型城市面臨轉型,資源性產業發展模式發生轉變
煤炭資源為非再生資源,資源型主導產業隨著發展必將面臨資源枯竭的局面,這是影響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近幾年,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方式轉變越來越成為資源型城市關注的問題,資源依賴性產業已逐步探索出轉型發展模式,一是由耗竭性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產業轉向其他產業,擺脫對原有資源型產業的依賴;二是在資源開發的基礎上,發展下游加工業,建立起資源深加工及利用的產業群,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園區的產業發展和選擇要樹立長遠觀念,并緊緊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提升傳統產業、做強優勢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在新型煤化工上要有大發展,在短時期內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較快轉變。
三、煤炭產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給園區產業發展帶來政策保障
2009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指出:要鼓勵優勢企業跨區域、行業和所有制聯合開發利用煤炭資源,支持煤、電、路、港、化工相關產業一體化發展;鼓勵在具備地面煤層氣規模化開發條件的地區實行先采氣、后采煤;加快國家級和區域級大型火電基地建設步伐;鼓勵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礦渣、低品位原料、固體廢物和建筑垃圾等生產建材。
為加快優勢產業的調整和振興,促進優勢產業平穩運行、健康發展,山西省立足產業的轉型升級,果斷出臺了焦炭、煤炭、電力、新型材料、食品、煤化工、冶金、裝備制造業等“八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一規劃除了將對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四大傳統產業進行能量“積聚”外,還將重槌擊打裝備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和食品工業四面鼓。“八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是山西省調整工業產業結構,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而其中與縣東循環工業園區直接相關的煤炭、焦炭、電力、煤化工等產業規劃為園區的規劃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給園區發展帶來機遇
2010年12月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設立的第九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我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設立國家級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為縣東循環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五、區域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相似,園區發展面臨激烈競爭
2003年臨汾市按照“資源共享、綜合利用、生態工業、循環經濟、延伸產業、可續發展”的原則著手建設工業園區。2010年,臨汾市初具規模工業園區已達11個,加上各縣市區規劃建設的園區,全市工業園區可達30余個。由于臨汾市部分區縣在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條件上具有的相似性,在市場經濟體制相對不夠完善的情況下,臨汾市各縣區在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似現象,必將加劇各縣區之間的產業競爭激烈程度。
在臨汾市30個工業園區規劃與發展布局中,以煤炭產業為基礎的煤電化產業及以鑄造、建材等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的工業園區數量眾多,占到了80%以上,尤其是與蒲縣同處臨汾市工業發展格局第二梯隊的其他工業條件較為成熟10個縣區,全部選擇煤炭、煤電、煤化工、建材以及鑄造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產業,這將對蒲縣縣東循環工業園區的規劃與發展形成較強的區域競爭壓力。為此,園區產業的發展必須尋找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路子。
項目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國家煤炭和化學工業總體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指導下,立足蒲縣煤炭資源優勢,依托現有的煤炭采掘-洗選-發電-建材基礎,以500萬噸煤炭洗選項目為起點發展煤炭循環工業,采用高新技術高效、清潔利用資源,大力發展以能源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產業鏈條,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態循環型縣域經濟產業園,引領蒲縣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的轉變,努力把蒲縣縣東循環工業園區建設成為蒲縣的煤炭綜合產業基地、臨汾市循環煤化工示范基地、山西重要的煤化工產品生產基地。
項目效果
1.總體效果
夯實基礎期(2011—2015年):基本形成蒲縣縣東循環工業園區循環型經濟體系框架,重點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園區輻射帶動效應初現,為園區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
快速發展期(2016-2020年):全面建成布局優化、結構合理、發達高效的蒲縣縣東循環工業園循環型經濟體系,實現園區的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2.具體效果
(1)夯實基礎期(2011 -2015年)
產業效益目標。園區產業初具規模,經濟效益穩步攀升。工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初現。到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20億元,園區銷售收入力爭突破200億元。
企業規模目標。培育引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重點骨干企業。到2015年,形成2-3家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的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形成2-3個省市知名品牌。
創新能力目標。初步建成園區循環產業技術體系,企業技術水平明顯提高。R&D經費投入占園區GDP比重達1%以上,培養和引進30名高級研發人才。
循環經濟目標。生態環境逐年轉好,園區循環經濟體系框架初步搭建。到2015年,園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2011年下降約25%。基地綠化率達到20%,每噸產品綜合水耗低于15噸。
(2)快速發展期(2016年-2020年)
產業效益目標。園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突顯。到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250億元,銷售收入力爭突破 500億元。新型工業化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集群化格局形成。園區產值占全縣經濟總量保持在40%以上。
企業規模目標。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群落。到2020年,形成1-2 家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企業,4-5 家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的企業,打造2-3個國內外知名產品品牌。
循環經濟目標。生態環境和諧,園區循環經濟體系全面建成。到2020年,園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2015年再下降約20%。基地綠化率達到30%,每噸產品綜合水耗低于1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