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西安東郊的紡織城由解放初期的蘇聯專家幫助建造而成,曾經是一個令人驕傲的地方,聚集了新中國熱血沸騰的紡織男女。在國家大力發展輕工業的時代,當一名紡織工人、或者 一個小伙子娶到一個紡織女工,都是非常光榮的事情。但在今天,西安紡織城已經衰落,并 伴隨許多安全隱患,犯罪率高,有點像倫敦東區,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和社會經濟、政治 的潛在危機,但它同時也為創意文化產業提供了天然的氣候。
“紡織”去掉織布功能就是“方只”,“方”是“剛剛開始,重獲新生,方興未艾”的意 思;“只”是“唯一,第一”,是孵化的種子。文字“方只”背后所寓意的紡織城再生成為創 意文化產業園區的可能性,在種種現實合力的作用下,只欠東風。
西安紡織城距離市區有一定距離,交通不便,創意園區發起者起初對其前景不是特別樂 觀。但不到半年時間,已有近 50 位藝術家入駐園區,且這個數字至今仍呈擴張趨勢。自 2007 年 6 月 25 日,由西安藝術家岳路平策劃的首屆西安文獻展在紡織城藝術區開幕后,2007 年 7 月 28 日,該文獻展論壇“自助參”和由陜西出生的建筑師馬清運擔任策展人的 2007 深圳 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論壇也在紡織城空間內舉辦。
項目思路
將紡織城內的主要藝術區擴張到三廠或更多其它區域,并創造出一種新的“紡織”狀態 ——其緯線由藝術家和工作室、展覽和商業支持、以及工人和服務業構成,經線由交通、基 礎設施以及教育構成,兩條經緯線同時為紡織城形成一種新的“紡織”。 在中國,要處理好創意產業園區普遍的官方色彩和項目發起之初,藝術、資本自發的組 織狀態之間的關系,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組織結構,將政府、社會、業主、藝術家、組織者的 力量和立場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多層面的電容器。這個“電容器”目前設想包含以下的 組織構成:
- 西安市文化創意文化產業指導辦公室(政府)
- 西安紡織城(廠方)
- 美國思班藝術基金會(投資方)
西安當代藝術中心(投資方)
- 思班奧(香港)投資策劃有限公司(投資方)
- 西安美術學院(合作方)
- 洛杉磯藝術館(合作方)
- 美國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設計籌策中心(執行方)
- 上海思班都市建筑藝術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執行方)
- 馬達思班建筑師事務所(設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