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渝江大道片區位于屏錦鎮現有建成區的東側,原318國道從片區西邊通過。用地主要是沿渝江大道兩側進深平均約50米。現狀用地內地形起伏變化,間以小溪河溝。在片區與屏錦鎮建成區之間,有創業路、中心路、城南路三條南北次干道相接。片區總體地理優勢突出,開發潛力較大。
現狀建筑
目前用地范圍內零星分布幾處較為集中的居民點,主要集中在渝江大道與原318國道相交,次干道與原318國道相交處。規模以10戶~50戶不等,建筑均為二至三層,形式較為單一,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風格特征。其它地段也分布著零星單棟多層建筑,整個小區沒有形成較為優美的沿路硬質景觀。
現狀綠化植被
渝江大道片區綠化不全,農田與綠化交錯相間,基本屬宅前屋后自行綠化,沒有形成軟質景觀層次。

規劃中渝江大道是鎮區的主干道是城鎮的門戶,城鎮的商貿性道路,過往的車流、人流較多。現代交通工具不僅縮短了景物與觀賞者之間的平面距離,也改變了固有的觀賞條件。人可以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欣賞景物,動態空間成為城鎮空間的重要組成。渝江大道不僅形成連續不斷的景觀序列,而且是景觀高潮點的連接和延續。
項目思路
建筑的文化與時代性
現代講究多文化的融合,人民追求在短時間內對多民族、多區域的文化作一次快餐式的體驗,規劃區的建筑造型及細部處理,運用當地民居和西歐建筑風格的設計手法進行處理,體現建筑多文化的風格。
建筑的時代性
建筑體現一個時代的科學、技術、綠、文化、管理等綜合水平。規劃區內的建筑基調還是吸收傳統建筑的造型、比例、線條及色彩等方面的手法,加以發展。個別突出的公共建筑,在設計及材料等方面體現時代精神。
突出環境的生態特性
規劃區內及周圍森林茂盛,植被條件好,規劃設計一方面盡量結合地形與森林植被,保留林木,另一方面結合規劃空間的組織,配植人工綠化環境。并把周圍的綠化引入規劃區,創建城在森林里,人在花園中的生態環境。
綠化景觀風貌的地方性
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不僅要繼承傳統文脈,建筑物還要與屏錦鎮的民俗民風相融和。一個城鎮原民俗民風反映了在這個城鎮的特定環境里人們的生活、交往、信仰、氣質等特色,它和城市自然地理、人文歷史一樣是城鎮環境的重要內容。規劃區的建筑、構筑物和城鎮居民的信仰、生活習慣、民俗民風相融和,組織一些地方名吃,形成名小吃一條街,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娛樂設施及地方名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