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如何進一步推動鄉村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為破解這一難題, 本文深入剖析鄉村群落化發展的內涵及其重要價值, 并提出推動該發展模式實施的關鍵策略, 旨在探索鄉村問題的有效解決途徑。
一、鄉村群落化發展模式的內涵與重要價值
1.1 鄉村群落的內涵。鄉村群落是生態學中“群落”概念的拓展延伸。關于鄉村群的定義,作者在參考國內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1~2],歸納總結出鄉村群落的概念:它是基于特定資源與產業聯系,由一定范圍內規模與形態各異的鄉村組成的且具備共同目標的地域綜合體。1.2 鄉村群落化發展的重要價值。以鄉村群落作為鄉村規劃研究單元,規劃者能夠突破行政村的限制,從更宏觀的區域角度統籌鄉村資源。這種發展模式不僅有助于優化鄉村資源配置,提升鄉村整體發展潛力,還能減少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對有效實施鄉村振興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1.2.1 促進鄉村聯合發展,提升鄉村品牌競爭力。如同城市群與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鄉村通過“群落”形式推進自身發展。鄉村群落化發展能扭轉以往鄉村各自為戰、功能布局零亂且缺少宏觀引導的局面,轉而實現產業間的協同共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更具效益的“多村一品”“多村多品”發展格局,進而打造出在區域內更具影響力的鄉村品牌。
1.2.2 促進統籌規劃,優化鄉村資源配置。鄉村群落式發展有助于從區域視角對鄉村用地開展綜合規劃,從而改變以往粗放用地、濫占濫用的不良狀況,實現鄉村土地的整體盤活以及資源的集約利用。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能夠推動多個村莊之間合作共建、資源共享,有效避免資源浪費。
1.2.3 突破行政概念,促進鄉村協同發展。鄉村群落打破了傳統行政邊界的限制,使處于同一群組內的鄉村在資源與產業上建立緊密聯系,進而推動鄉村之間的協調發展。
1.2.4 完善鄉村規劃體系。當前,我國鄉村規劃體系主要側重于宏觀層面(即鄉村在鎮或縣域范圍內的分布)和微觀層面(單個行政村的具體規劃),而在中觀層面(鄉村片區規劃)存在銜接缺失的問題。這種規劃體系的不完善,導致鄉村規劃容易出現同質化等現象。從群落化角度對鄉村地區進行研究,也就是在區域層面開展鄉村研究,能夠有效彌補現有鄉村規劃體系的不足。

二、單一鄉村發展模式的現實困境
2.1 資源單一導致的低風險承受力與經濟不平衡。單一鄉村發展模式往往依賴特定資源或產業,鄉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便是這種過度依賴。一旦該資源或產業陷入困境,整個鄉村經濟很可能遭受沖擊。這種單一性增加了鄉村的脆弱性,使其難以應對外部變化。此外,單一產業還會加劇區域內收入不均,限制就業機會,致使鄉村其他領域發展相對滯后。
2.2 盲目競爭致使同質化現象嚴重。在單一鄉村發展模式下,地方政府可能將關注點聚焦于某一特定產業或發展模式,憑借政策引導與資源投入,推動鄉村朝著同一目標前行。如此一來,區域內眾多村落受相似政策影響,盲目開展發展建設,致使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若某一特定產業在某個村莊獲得成功,其他鄉村便可能跟風效仿,期望在相同領域復制成功。這種盲目市場競爭,易使鄉村選擇相似產業發展路徑,進一步加劇同質化,最終形成“千村一面”的局面。這一趨勢不僅有損鄉村經濟發展,還會對鄉村特色風貌造成嚴重破壞。
2.3 資源分散難統籌導致產業規模小,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產業集聚一般依賴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與完備的產業鏈。但當下鄉村規劃多以“行政村”為單元,其土地面積與資源量有限。并且規劃者受行政邊界束縛,難以全面、系統地統籌利用周邊鄉村的分散資源。對大型項目來說,單一鄉村無力支撐全面發展所需的完整產業鏈建設,致使諸多項目難以落地,更無法形成顯著的產業集聚效應,進而阻礙了鄉村發展。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群落化” 發展路徑探索
3.1 協調群落資源,打造鄉村品牌。鄉村發展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資源分散且規模小,難以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鄉村品牌。在群落化發展模式下,規劃者能夠從區域層面評估各村莊的資源優勢,對自然景觀、文化遺產及農產品等多種資源進行協調整合,開發出更為豐富多元的鄉村旅游產品。這不僅能增加鄉村旅游的吸引力,還可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5]。同時,借助鄉村群落的規模效應,能夠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有效地開展品牌推廣與市場營銷工作,塑造獨特的鄉村形象,打造知名度更高的鄉村品牌。
3.2 多村協作,打造完整產業鏈。在鄉村群落內部通過構建資源整合機制,實現土地、水源、人才、技術等資源的共享,確保資源在各個環節得到合理配置,進而形成互補優勢。依據群落的資源特點,確定發展主題與主導產業,各鄉村需依據自身特長與資源優勢進行專業分工。比如,部分村莊可聚焦于農產品生產,部分著力于加工與銷售,還有部分則優化服務業,以此推動第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打造完整的產業鏈。
3.3 集約各村資源,共建共享設施。鄉村群落能夠達成設施的共建與共享,防止因鄉村基礎設施低水平同質化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交通領域,通過聯合建設道路與交通網絡,實現更便捷的交通連接,提高整體交通效能,便利居民與游客在鄉村群內往來;基礎設施方面,群落可依據鄉村人口規模、主要功能等要素,對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建設與管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村民和游客的體驗感[6];公共服務設施層面,可參照城市不同層級生活圈的建設標準,對群落內各項服務配套進行統籌布局。
3.4 塑造特色鄉村主題空間。特色主題空間,作為鄉村群記憶點的可視化呈現,對吸引游客、提升鄉村形象、推動文化傳承及促進經濟發展均具有關鍵意義。依據鄉村群落的特色與歷史文化,明確特色主題的文化定位,其范疇涵蓋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自然景觀等。在此基礎上,對空間展開精細化規劃設計,力求特色主題空間能夠吸引和留住游客。特色主題空間建成后,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工作,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宣傳、社交媒體營銷等手段,提升其知名度。(作者:陳姿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