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產業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史,雖然幾經興衰,但如今已實現了產業繁榮,為國家航空工業的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多年來,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緩慢,已經無法滿足我國快速增長的航空運輸和航空應用需求。2016年5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進一步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作出部署,并提出經濟規模突破1萬億元的目標;7月27日,中航工業黨組下發了《關于加快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決定》,對加快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進行了戰略部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通航發展獲得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通航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全球通航發展不均衡,歐美處于領先
截至2014年底,全球共有通用飛機41萬架,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共有通用飛機36萬架,約占總量的87%。通用飛機的市場非常集中,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另外,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因為國土面積較大,通用航空發展也處于領先地位。
美國擁有一百多年的通用航空發展史,是世界最大的通用航空消費國和通用飛機制造國,且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2015年,美國通用飛機保有量約為20.4萬架,占全球保有量的50%;年通航飛行總時間達2360萬小時,約占全球總飛行時間的65%;年生產各類固定翼通用飛機1592架,占世界總產量53%。據美國通用航空制造業協會(GAMA)估計,通航產業2015年為美國創造約2190億美元的經濟貢獻,約占美國GDP的1.35%,其中直接經濟貢獻達280億美元,并且提供了約110萬個工作崗位。
二、規范靈活——構筑安全高效的空管體系
空域開放程度高,管理規范。美國將空域管制體系劃分為A、B、C、D、E、G六級,按照不同空域的交通繁忙程度和飛機類型進行分類管理,由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下屬的空中交通管制組織(ATC)負責。美國將超過85%的空域向民用航空開放,其中超過80%的空域是通航飛行主要使用的E級和G級空域。澳大利亞空域監管主體有明確分工,管理制度規范。澳大利亞民航飛行安全的條例制定和監管由民航安全局統一負責,保證政策制定和執行的一致性;國有的航空服務集團公司通過商業化運作,為通航活動提供安全、高質量的飛行情報、通信和導航等服務;交通公共安全辦公室執行飛行員和飛行學員背景調查和身份認證,建立飛行員綜合紀錄數據庫,避免通用航空活動對國家安全造成隱患。
低空管理靈活,審批程序簡化。美國的中低空域管理相對寬松靈活,目視飛行進入大部分空域(除B級外)無須得到ATC批準,僅建議飛行員向飛行服務站(FSS)報備飛行計劃,以方便空管部門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搜救服務;儀表飛行則必須向FSS報備飛行計劃,并按照ATC批準的線路飛行。巴西的中低空域管理方式更為靈活,飛行員在非管制空域進行儀表飛行前只需向ATC報備飛行計劃,不需要審批。而在E級和非管制空域的目視飛行則不需要向空域聯合管理中心報備飛行計劃,飛行前也無須ATC許可。澳大利亞通過空域管理改革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五級空域體系及相應的管理細則,通航運營商只需要對其使用空域付費,空域管理程序簡單化、標準化,實現了通航活動的降本增效。
三、國家支持——構建完善的通航機場網絡
通航機場數量眾多,網絡遍布全國。美國通航機場網絡龐大,全國共有19786個通用機場,其中普通機場為13451個,直升機場為5658個,水上飛機基地為498個,氣球起降點為13個,滑翔機場為35個,超輕型飛機起降點為131個;巴西已形成遍布全國的通用航空機場網絡,共有約3350個機場可供通用航空使用,其中有741個公共機場和17個公共直升機場,其余的則是大量的私人飛機場和直升機場;澳大利亞的機場網絡較為完善,有近2000個民用機場可供通用航空使用,為通用航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持。
政府支持推動通航機場網絡建設。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支持通航機場建設:通過國家綜合機場系統規劃(NPIAS)對機場進行資助;通過征收燃油稅對國有通航機場運營提供財政補貼,免除通用航空飛行起降費用;對通航機場采取較為寬松的技術標準,無須FAA認證,對機場跑道不設統一標準。澳大利亞通過“機場當地所有權計劃”(ALOP)對234個ALOP機場進行補貼,并特別針對無ATC塔臺的機場制定管制程序,并建立一套標準化的無線電廣播系統供在這些機場及附近活動的飛行員使用。
美國“機場改善計劃”(AIP)為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機場的改擴建和設備更新提供每年約15萬美元的資助,資助的項目包括新建及翻修跑道、購買機場建設用地、機場周邊環境研究、機場安全性研究和機場規劃設計等。其中公共通航機場占55%。
四、內外兼修——推動通航制造業快速發展
通航制造業各國差距較大,美國獨占鰲頭。美國是世界最大的通用飛機制造國,在全球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2015年共銷售各類固定翼和直升機通用飛機3285架,銷售額達280億美元。全球85%的固定翼通用飛機需求由美國的6家公司(賽斯納、西銳、灣流、豪客比奇、派珀、日蝕)提供。巴西以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為龍頭形成了較強的通用飛機制造基礎,除巴航工業、巴西直升機公司和Aeromot等大中型企業外,還有200多家小型的企業從事機體、發動機、機載設備、航空材料和零部件生產。澳大利亞的通用飛機制造業規模較小,飛機產品以輕型飛機為主,部分機型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
政府支持、合作引進,助力通航制造業發展壯大。我國和巴西同為發展中國家,并且都具備一定的航空制造基礎,因此巴西通航制造業的發展經驗對我國更具借鑒意義。在巴西飛機制造業的成長過程中,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產業促進措施來扶持本國飛機制造業發展:在通航制造業發展初期提高外國同類飛機的進口關稅,以保護本國產品成長空間,將與國產飛機相競爭的飛機進口關稅由普遍的7%提高到50%;實行優惠價格和補貼,鼓勵本國企業購買國產飛機,并通過國有銀行向購買本國飛機的外國用戶提供低息貸款。另外,巴西非常重視通過與外國公司合作引進大量有價值的設計和生產技術。例如,巴西政府與美國通用電氣成立合資公司——塞爾瑪公司,大大提升了巴西的飛機發動機維修能力;巴航工業通過仿制、補償貿易和合作研制等多種國際合作方式學到了金屬膠接、復合材料、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先進航空研制技術。
五、模式創新——激發通航運營發展潛力
通航運營集中度較高,小型運營商數量龐大。美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通用航空運營市場,共有約3000家運營商,通航運營業集中度較高,規模排名前2%的運營商年總收入占行業總收入的60%,其他98%的小規模運營商約占40%的市場份額。澳大利亞的通航運營產業有700余家運營商,行業結構以大量小型運營商為主,64%的運營商僅擁有3架及以下的飛機。
“部分擁有”運營模式促進通航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的通用航空運營模式以托管和租賃為主,隨著市場需求擴大和商業模式創新,近年來 “部分擁有” 運營模式發展迅速。與整機購買相比,“部分擁有”的初始投入更低,最少可支付整機價格的十六分之一即可獲得飛機的部分所有權,并擁有每年50小時飛機使用權;與租用飛機相比,“部分擁有”的投資由于可以計入公司可折舊固定資產中,購買者可因此合理避稅。“部分擁有”首先刺激了公務機市場,每年有12%~15%公務機是以這種方式購買。目前,該模式已經延伸到渦槳、活塞和直升機市場。
托管模式:客戶全部或部分擁有飛機,運營商主要通過向客戶提供飛機的維護和運營服務獲得利潤;適用于使用飛機比較頻繁的公司或個人。
租賃模式:客戶不擁有飛機,運營商以包機、批量包機或會員卡的方式向客戶出租飛機和服務;適用于使用飛機頻率較低的公司或個人。
六、嚴格開放——優化人才培訓和認證體系
通航人才儲備充足,培訓機構眾多。目前,美國FAA認證的飛行員數量為590038人,其中私人飛行員數量為170718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飛行培訓產業,包括1000多所飛行學校和9萬名培訓教練。巴西飛行員數量眾多,通航飛行員約占飛行員總數的三分之二,巴西有約160家飛行俱樂部,能夠提供飛行員入門培訓。澳大利亞通用航空飛行員約占民航飛行員總量的70%,擁有150余家飛行培訓機構。
嚴控人才認證,市場化開展人才培訓。巴西建立起了“民航局-培訓學校-飛行俱樂部”三位一體的培訓和認證體系。巴西民航局通過與100多家飛行培訓學校合作,建立嚴格的培訓體系。民航局下屬的運營安全辦公室負責監督飛行員培訓及飛行員職業認證,該部門按駕駛執照的類別制定培訓要求和認證指標,并頒發不同類型的駕駛執照。澳大利亞的飛行培訓行業高度市場化,優質的培訓服務為通航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澳大利亞飛行培訓市場的充分競爭,已經形成價格規范透明且注重安全性培訓的特點,培訓機構通過差異性的服務吸引客戶,能夠根據學員的飛行經驗和要求定制課程、機隊配置和飛行訓練場地。
七、他山之石——對我國通航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是建立健全空域管理制度。根據我國通用航空產業實際情況,借鑒國外成熟的通用航空管理經驗,深化空域改革,研究制定規范、高效的中低空域管理制度,明確管理細則,為我國通航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創造條件。
二是加快通用機場網絡構建。積極開展通航機場網絡規劃,加大對通航機場建設、維護和運營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通航機場建設中,并要求相關機構和企業對機場建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快速構建我國通用航空網絡。
三是推動通航制造業能力提升。加大對通用航空制造業的支持和投入,鼓勵技術自主創新,為國產通用飛機的研制和市場開拓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國內航空制造企業要積極與國外領先企業開展通用飛機研制合作,加大新技術引進力度,促進技術水平和能力提升。
四是創新通用航空運營模式。以市場為導向,采用靈活的方式開展通航運營,鼓勵運營模式創新,充分利用通航資源改善通航運營成本與服務質量,激發通用航空市場潛力,推動我國通用航空產業規模化發展。
五是保障通用航空人才儲備。建立市場化通航人才培訓體系,制定規范的通航人才考核制度,提高通航人才整體素質,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營造濃厚的航空文化氛圍,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通航產業,充實我國通航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