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建筑改造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論題,許多城市都在尋求建筑存量向增量的轉變。隨著產業轉型,大量舊廠房被空置、廢棄,占用了寶貴的城市用地,風貌也顯得不合時宜。本文探討了舊廠房改造的理念與手法,通過功能重構、風格更新,試圖建立使用者與場所的新關系,以再生的姿態為城市街區注入活力。
1、背景
“數字中國”逐漸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福州“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永久會址建立。福州數字內容產業園改建項目將作為空間載體,以整合數字動力創新與舊廠房建筑重構再生為雙重目標,助力優質技術資源轉化為本地成果。
2、項目概況
項目用地原為順大運動用品公司廠址,總用地面積約為 62667m2。樓棟數為 10 棟,主要為生產加工廠房、員工宿舍。新項目將結合園區現狀進行以數字創新內容為主的產業園規劃與建筑設計改造。
3、設計原則
3.1 預算和工期
投資有限,工期緊張,意味著在設計之初需要做更系統的實地調研,充分思考細節,在減少成本、提高施工速度、保證最終效果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3.2 設計目標
以數字內容創新產業為主體,生活配套等復合功能為動力,融入全時社區理念。通過功能重構與風格更新,建立使用者與場所的新關系,實現舊廠房的轉型與再生,為城市街區注入活力。
3.3 統一原則
園區統一規劃,建筑統一設計,景觀統一布局,風格內外統一。將產業需求與工業既有建筑相結合,引導人流互動,形成綜合性、特色型、多功能的數字生態產業社區。按照產業發展時序以及運營的需要,進行分期建設指引。
3.4 有利適用
設計方被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廠區總體布局,且不能改變原有廠房結構。即在舊骨架上呈現外觀的新面貌,體現使用功能的新形式,設計必須巧妙利用即有建筑的原址特征與建筑特征,通過最小改動達到最佳效果。
3.5 軟硬件設施并重
數字內容產業園對智能辦公的要求較高,整體規劃強調配套基礎設施,為有序、高效的工作提供強大支撐。適度引入生活配套設施,保證園區全時段具備社區活力。
4、總平面設計
4.1 特點與難點
基地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一側緊鄰福州市三環快速主干道,距離福州火車站12 公里,車程 15 分鐘。距城市繁華商圈 5.4公里,具有較強的交通通達性,同時能夠BUILDING 建筑保證鬧中取靜。現有園區建筑排布整齊。
規劃難點:產業空間需求相對過剩;周邊生活設施配套不足;現有樓棟距較小,室外空間局促,室內采光不足;缺乏停車位;綠化面積小,留給景觀設計的余地不足,與產業園的生態社區設想存在矛盾。
4.2 總體布局
運用全時社區概念,將產業園區按時段分為 8 小時工作,8 小時生活,8 小時娛樂,重構園區功能。規劃后總建筑面積為 13.5萬平方米,分別為智慧云啟基地樓、公共服務中心、數字互娛企業樓、5G 區塊鏈企業樓以及園區生活配套樓等。整體配置結合建筑功能、空間尺度、設計理念以及人流走向,有序布置工作區、生活區、研發區,總體布局集約合理。
4.3 道路交通
要充分考慮用戶“停車—入園”的便利性,對未來的停車需求要有充分預判和組織管理。步行系統設計于細微之處,像毛細血管一樣,使園區的每個小單元都真正“活”起來,由“去工業化”轉向“社區化”。
5、建筑空間
5.1 空間特點
原廠房車間內部為大空間,有利于賦予新功能,減少后期改造工作量。本身有中庭和圍合空間,將成為后期改造的亮點。難點在于,由于預算原因,空間的每一處改造都要嚴格審查與控制。如何減少改造步驟、控制成本,巧妙提升空間效果是此次設計的最大挑戰 。
5.2 設計理念
通過對原有空間的系統梳理,同時納入水平維度和垂直維度的立體化設計,將不同空間重組,實現場所、空間、景觀在不同層次的呼應、聯系。空間由此被擴大、延伸、豐富,原先的單一封閉空間逐漸通透且富有層次。建筑功能亦在此基礎上結合采光、通風等要求逐層實現,如圖 1所示。
5.3 陽臺與連廊
陽臺與連廊在各層次空間中互相關聯,兼具功能空間、交流空間、交通聯系通道及景觀場所等多種功能。樓棟之間穿行的連廊將整個園區從交通到行為都聯絡起來。
 |
圖 1數字互娛企業樓(a)入口廣場改造前 圖 1數字互娛企業樓(b)入口廣場改造后 圖 2福興大道沿街夜景透視圖
|
6、立面設計
6.1 現有建筑外觀特征
(1)弧線輪廓構筑要素:建筑物外圍護在橫向陽臺與縱向立柱交接處均采用弧墻面連接。
(2)橫向陽臺:現有建筑的最大特征是橫向長陽臺沿整個園區建筑外立面在各個樓層展開。
(3)開窗形式嚴謹:受工業生產與作業要求的影響,建筑風格樸素甚至單調。建筑立面開窗嚴謹、規格標準,但缺乏層次,可讀性不強。上下體系的開窗形式有較為獨特的文化符號。
6.2 改造方案
(1)通過簡潔流動的線條體現科技感,立面材料顏色以黑、白、灰為主,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入口具有標識性,塑造產業園窗口形象。局部使用低飽和度的暖色,以產生活潑親切的效果,如圖 2 所示。
(2)將弧線輪廓作為重要建筑特征加以利用,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墻體材料更新、新開窗組合、改造出入口以及優化背景墻面。通過強化存在感,豐富立面語言符號。
(3)加強橫向構圖的意向,使其構成強烈的視覺符號。白天在陽光下形成簡潔有序的光影,夜晚燈光效果體現科技動感。
(4)弱化原有開窗過于平均的形式,將這層表皮在視覺上做后退的處理。通過減少或增加個別窗口,梳理出一種可識別的風格。
7、景觀與公共空間立體化
7.1 立體化設計
綠化立體化將綠化系統由地面延伸至屋面,公共空間立體化將各層空間建立起垂直向聯系,社區立體化將公共活動由單一樓棟延展至園區的各建筑單元,立體化設計將固有的點狀空間變成脈絡空間。
7.2 景觀與綠化
注重小場所和微景觀的設計,發揮小空間的價值,注意陰角的綠化設計,步行小徑要使用便捷,創造具有凝聚性的社交休閑小場所。
綠化體系:廣場綠化;中心景觀綠化;水景、屋頂及微地形等多層次、多方位的綠化,注重景觀的針對性和均好性。
7.3 屋頂休閑運動場
屋頂休閑運動場是產業園全時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使園區具備社區活力,也為了給園區使用者及周邊人群提供更好的配套設施,設計將屋頂改造為休閑運動場,包括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區、城市農場以及其他休閑活動場所。
8、結語
既有建筑改造是涉及各個層面的復雜項目設計,在舊骨架中既要賦予新形式,又要賦予新功能。到底是“修舊如舊”還是“截然不同”?對舊有建筑的利用達到何種程度才算“合理”?根據項目條件的不同,答案也會有很多種。本項目由于預算、進度等剛性原因,采取了一種“折中”的處理態度。存在諸多限制也未必是壞事,在限制中尋求突破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終實現空間跨度的重構與再生。
數字產業園“基本功能—生活配套”生態圈的完整性非常重要,自身的可循環性能對周邊街區產生激活動力。另一方面,產業園雖然被賦予了全時社區理念,但也要避免顧此失彼。數字產業內容仍然是一切的基礎,“社區”理念的投入完全依靠此基礎的良性經營。產業園如果失去基本功能,理念也將無所附著。(作者:李 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