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上,市經信局總工程師仝海威介紹,本市將挑選優勢區域建設若干未來產業集聚區,分區打造未來產業核心承載區,優化整體布局,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提升全市未來產業發展能級。
政策協同全要素支持未來產業
在產業鏈上游,植入式芯片樣片流片成功,實現了首代產品成功量產;中游,便攜式腦活動傳感設備技術指標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下游,工業安全監測領域、神經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領域、輔助生活和康養等方面均實現廣泛應用……腦機接口是備受關注的未來產業方向,目前正在北京加速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
“圍繞腦機接口產業發展,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將深度推動新材料、新型制造技術、神經科學等交叉融合發展,聚焦多模態腦信號、腦機交互智能控制設備等領域,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攻關,率先推動醫療康復、工業安全、教育等標桿場景建設,全力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仝海威介紹。
根據方案,本市將加強未來產業創新生態構建,圍繞全產業鏈攻關加強政府部門政策協同,實施八大行動,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從人才、資本、技術等方面為未來產業提供全要素支持,持續完善企業創新成長環境,加快未來產業優勢領域集群化發展。
根據方案,本市將實施科技金融賦能行動,將未來產業納入高精尖資金支持范圍,發揮市區兩級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未來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落地;實施創新人才聚集行動,遴選支持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充分賦予科學家自主權和決策權,在一線自由探索中培養造就人才。
各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力
北京各個區資源稟賦不同、優勢也不同,該如何發力布局未來產業?“本市將挑選優勢區域建設若干未來產業集聚區,分區打造未來產業核心承載區,優化整體布局,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提升全市未來產業發展能級,各區也將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力未來產業。”仝海威說。
作為創新大區,海淀區將重點發展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四大領域。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交流合作與人才工作處處長崔定宇介紹,政策驅動方面,將研究制定醫藥健康和機器人三年行動計劃;場景牽引方面,將建設醫保智能客服大模型、高端醫療器械臨床應用、融合感知與車路協同等科技應用場景;平臺支撐方面,將搭建大模型開源開放平臺、細胞治療生產平臺、蛋白質研發生產平臺、細胞治療中試平臺、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平臺等;空間保障方面,將圍繞中關村、知春路、學院路等周邊地區打造39平方公里的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上莊國際醫谷、飛馳綠能醫藥健康園、巨山科技園等,打造120萬平方米的醫藥健康產業聚集區。
今年2月,門頭溝區率先落實北京市關于公共算力中心建設的一體化布局,建成昇騰智算中心,并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二期建設目前也已啟動。這也是門頭溝加速產業結構轉型、發力人工智能的縮影。《實施方案》中的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領域都提及了門頭溝。在未來信息領域,門頭溝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建設要素齊全、生態豐富的“京西智谷”。門頭溝區副區長頡換成介紹,在金融支持方面,已經設立10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引導基金,建立2000萬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資金池。
探索未來產業“超前孵化”模式
未來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未來產業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創新性、顛覆性、融合性等特點。當前,北京已經具備發展未來產業的先發優勢。”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創新創業服務處處長楊鵬宇說,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為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源動力”,人工智能悟道3.0系列模型、單芯片比特數最高的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全球最大區塊鏈開源存儲引擎“泓”、更加快速高效的人體細胞化學重編程體系等前沿技術成果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源頭。
按照計劃,本市將持續加大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支持力度,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在前沿領域持續推動一批原創性、顛覆性重大成果產出,積極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如何貫通前沿技術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和產業化的全鏈條?楊鵬宇介紹,北京將推進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評價、職務科技成果管理試點等政策實施;推動全市孵化器分層分類、梯次培育,探索未來產業孵化新范式、“超前孵化”新模式,打造一批標桿孵化器,提升硬科技企業孵化能力;市、區將合力支持高品質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布局大學科技園、未來產業園,強化園區對未來產業的專業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