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能源轉型迫在眉睫。而氫能具有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特點,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能源類型之一,在交通及工業生產領域具有巨大潛力。《撥云霧,睹“氫”天——從氫能源產業鏈看行業發展》,從產業鏈角度分析了氫能目前的發展困境及未來方向。
一、氫能的優勢
與其他傳統能源及新能源相比,氫能優勢眾多,既可以為燃料也可以為能源。因此,發展氫能源是優化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助力實現碳中和的優選之舉。
● 與傳統能源對比:氫能具有來源廣泛、儲量豐富、高效減排、熱值強等優點,有利于降低使用成本。如氫氣的熱值是石油、天然氣的3.5倍左右,是原煤的6.6倍左右,使用氫能代替傳統能源減少碳稅效率高達76.7%。
● 與其他新能源對比:氫能具有可長周期使用、環保、適用范圍多元(供熱、供電、燃料等)等優點。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現有加油站,快速開啟高效率低成本的氫能發展之路。
二、當下的發展困境
盡管優勢眾多,但因我國氫能發展起步較晚,各類技術設備仍需完善。從產業鏈角度分析,我國在制氫、儲運、加氫等環節還存有不足,具體如下:
● 制氫環節:目前我國氫能制取方式主要為灰氫,即通過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氣)燃燒產生的氫氣。我國97%的氫氣都是由化石能源制氫或副產氫獲得,技術與制備工藝相對成熟,但未能根本解決碳排放;而灰氫基礎上的藍氫在碳捕捉、碳儲存技術上存在實現難題;對于制氫最理想目標“綠氫”來說,無論是技術和設備都在發展過程中,且由于技術的不成熟導致成本高昂。
● 儲運環節:氫的特性對儲運提出挑戰。目前主流儲運形式為長管拖車高壓氣態儲運,但效率不高;液態儲運密度高,運輸周期短,但技術尚未成熟;管道運輸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低成本運氫方式,存在前期成本投入高的問題。
● 加氫環節:我國加氫站數量處于全球第一,但建設主要受政策驅動,原因為加氫站建設成本較高,且關鍵設備及其核心零部件存在較高的進口依賴。
三、未來發展之路
成本是制約氫能發展最主要的因素,但在政府、企業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其制儲運加注各個環節成本均有下降空間。
● 制氫環節:目前主要依托化石燃料合化工生產中副產物作為主供氫源的原材料以節省制氫成本,未來最優解綠氫主要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從原料供應、技術及相關設備三維度突破。
● 儲氫環節:一方面高壓氣態瓶改造成為重點,另一方面,需推動低溫液態儲氫和介質儲氫的發展。
● 運氫環節:未來趨勢主要在液氫運輸以及管道運輸,通過技術發展與規?;a雙向驅動降成本之路。
● 加注環節:加強頂層設計,利用傳統能源企業基礎設施優勢合建加氫站降本。
在技術進步、政策引導的共同推動下,制氫、儲運、加氫等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有利于促進氫能產業價值在交通、工業、電網儲能等領域的全面釋放。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不少于10%,氫需求量將由目前的2000多萬噸提升至約6000萬噸,產業鏈年產值約1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