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供應鏈管理發展呈現六大發展趨勢國際采購與供應管理聯盟亞太區主席、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認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2020 年習近平主席在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原則,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同時在每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明確的約束性指標,如中國 2030 年碳排放強度比 2005 年下降 65%,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 25%,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 12 億千瓦時。近期,又提出 2030 年前碳達峰十大行動,從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全國一盤棋扎實推進雙碳目標落實工作。
供應鏈與社會經濟和各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已引起各國和地區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因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當前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供應鏈的柔性和韌性。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大背景下,供應鏈的綠色發展對于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綠色供應鏈是指將綠色思想與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和交付給最終客戶的過程同步理念,以獲得環境可持續性方面的競爭優勢。根據 Gart-ner 發布的全球供應鏈 TOP25 榜單我們看到基本來自歐美國家,2020 年中國也有企業入圍榜單,這些企業均在綠色供應鏈方面有具體實踐。
蔡進強調,2018 年至今,已有近 130 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立法、政策宣示等方式承諾碳中和。例如美國“清潔能源革命與環境正義計劃”提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運營和供應鏈中的氣候風險和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歐盟委員會通過《歐盟氣候法》,將歐盟到 2050 年保持氣候中立的政治承諾寫入立法。各國主要企業紛紛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間,關注供應鏈碳排放。例如施耐德電氣提出 2025 年前實現運營碳中和、2040 年供應鏈碳中和、2050 年供應鏈凈零碳排放。
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將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和生產者責任延伸理念融入企業供應鏈管理工作中,依托上下游企業間的供應關系,通過綠色供應商管理、綠色采購等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此,中國首先從法律層面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等多部法律為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起到法律保障作用。在政策方面,2015 年首次明確提出打造綠色供應鏈,2017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打造全過程、全鏈條、全環節的綠色供應鏈發展體系;2021 年,構建綠色供應鏈被納入中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在企業層面,工信部在 2016 年制定了《綠色供應鏈企業評價要求》指標體系,從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實施綠色供應商管理、綠色生產、綠色回收、綠色信息平臺建設、綠色信息披露六大類 20 項指標開展評價。截至目前,共評出 189 家綠色供應鏈企業。
特別是在雙碳目標提出后,在中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新變化趨勢下,在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大陸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已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很多頭部企業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節點,例如,華為提出 2025 年前將會推動他們的 TOP100 供應商設定碳減排目標;隆基年初發布的《綠色供應鏈減碳倡議》也得到 150 家供應商積極響應。
蔡進指出,在雙碳目標約束下,中國綠色供應鏈管理發展呈現以下六大發展趨勢:
(1)政策與市場環境更加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發展;
(2)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發展動力由政策驅動轉向主動布局;
(3)發展范圍由大企業擴大至中小企業,企業參與度更高;
(4)發展模式不斷創新由單一走向多元;
(5)發展方式注重協同,企業積極聯動上下游供應鏈企業,共同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管理方式由封閉走向透明;
(6)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助力綠色供應鏈發展。總之,中國的發展將給亞太和世界帶來巨大機會和利益。同時中國將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承擔國際責任,愿與亞太和世界攜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