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是農業大市,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必要途徑。當前聊城市在發展高效農業方面仍然存在產業規模小、科技貢獻低、資源約束大、人才隊伍少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通過調結構、抓要素、優生態等措施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強化對現代高效農業的支撐,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以促進聊城市現代高效農業的持續高效健康發展。
現代高效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合理利用政策、資金、科技、人力及自然資源,具有完善的生產條件、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現代的物質裝備,并能廣泛利用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等,最終使農村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達到最優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
(一)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聊城市的優質農產品產量大、品類全,但規模大、附加值比較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少之又少,農產品多為初加工,精深加工的項目少,難以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升值,綠色、有機等高端農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低端供給無法滿足消費需求的變化升級。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不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綠色環保生產方式還未發展成為主流。在此背景下,凸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性,通過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可以構建起完善的聊城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生態保護體系,從而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是推進聊城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
目前聊城市的農業產業多數局限于生產領域,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難以抵御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因此經濟效益低且不穩定。同時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過度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農產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而且農產品質量與產品價格關聯度不高,沒有形成質優價優的機制。而推進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則可以破解這一系列問題?,F代高效農業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程度,推動農業向高品質、高效益轉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通過重點發展“綠色”“有機”等“三品一標”安全、健康、優質的農產品,保證農產品質量,滿足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能帶動農民增收。在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的同時,有助于培養農民的綠色發展觀和生態觀,相關生態綜合知識也可快速在農民群體中傳播,從而提高農民整體思想水平和知識水平,進而可加快鄉風文明建設,構建現代文明的鄉村治理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三)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保障
目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勞務性收入雖然占據更大部分,但來自產業的經營性收入仍占到四成以上。所以,農產品生產能否做到優質優價,農業產業能否實現既豐產又豐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老百姓有沒有更高的收入。在新形勢下,僅通過擴大種養規模、提高土地出產率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潛力越來越小。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將農業產業鏈進行有效延伸,同時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從而更快更有效地建成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二、聊城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化產業規模小
1. 土地經營碎片化。
碎片化的土地經營模式,無法進行專業化生產和標準化生產的推廣,農產品產量低、質量差,無法滿足已經規?;a的龍頭加工企業對成片規劃種植和養殖基地的需求。若向眾多分散種植的農戶收購農產品,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無法達成長期訂單,收購成本大大增加。
2. 特色品牌少。
當前雖打造了如“東阿阿膠”“高唐錦鯉”“丁馬甲魚”等著名商標,但總體上說還較少,且多是聊城區域品牌,在全國范圍內知名度仍然不高。
3. 精深加工特色項目少。
當前聊城市農業加工企業多以清洗、生切、包裝等初加工為主,經營精深加工農產品的企業少之又少。這就造成了初加工企業同質化嚴重的現象,難以形成特色產業。
(二)農業科技貢獻率低
1. 思想觀念落后。
部分農民由于知識缺乏、技術落后,理念守舊,不愿接受新技術或接受新技術的速度較慢。同時由于農業科技創新周期長,見效慢,無法短期獲得巨大利潤,因此“重利潤輕科技”觀念普遍存在。
2. 科研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聊城市農業科技經費投入嚴重偏少,不足年銷售收入的1%,80%以上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研發經費支出。
3. 自主研發較少。
當前聊城市農業加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嚴重缺乏,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發和運用,企業缺少自主產權等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低,也無法大幅提升農民收入。
(三)資源環境約束加劇
1. 土地污染嚴重。
當前聊城市農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1.37%,土地墾殖率高,后備資源少。單位農用地化肥施用量達到41千克/畝,是山東省平均水平的1.47倍,化肥使用強度在山東省排第三位。
2. 水資源嚴重匱乏。
聊城市人均水資源量206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節水灌溉面積僅占耕地灌溉面積的55.64%,聊城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6307,與發達國家0.7—0.8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由于地表水資源有限,導致多年來全市部分區域地下水超采過度,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已達3 67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2.2%,西部莘縣、冠縣的漏斗區面積分別占兩縣土地總面積的94.8%和80.8%。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加劇,嚴重限制聊城市農業現代化進程。
(四)農村人才隊伍匱乏
1. 返鄉創業農民工規模較小。
聊城市返鄉創業人員中農民工占主體,約占返鄉創業人員的98%。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工數量約占返鄉創業農民工總數的30%,主要涉及農產品種植、畜牧養殖及各類農業產業化企業,相對二、三產業而言,人員較少、規模較小。
2. 高素質農民數量嚴重不足。
當前聊城市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不足50%,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僅占14%。文化水平偏低使得農民的小農意識較強,生產觀念、生產方式等較為落后,同時,對先進理念和先進科技的接受能力較差。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需要的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其數量嚴重不足。
3. 干部隊伍力量薄弱。
村級班子整體不強,缺乏領頭雁作用。班子老化,村支部書記平均年齡52歲,60歲以上村支部書記占比達20%;文化層次低,初中以下學歷的占比46%。同時守攤思想嚴重,工作應付,發展意識不強、思路不清,導致農業發展效果不佳;后備人選少,黨員隊伍活力不足,年輕優秀人才外流嚴重,一些小村弱村甚至無人可選、無人可用。
三、推進聊城現代農業高效發展的對策
聊城市作為農業大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過程中必須從提高產業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經營服務水平、綠色發展水平上下功夫。
(一)調結構,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1. 著力調整種植結構。
一是提高高附加值作物種植比例。例如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附加值明顯高于普通小麥,小雜糧、糯玉米等附加值也高于普通玉米,可以在聊城市大范圍推廣。二是提高瓜菜菌生產標準和質量,適當調減效益差的小拱棚面積和露地菜面積,新建結構合理、性能優良的新型棚室。
2. 打造產業集群。
圍繞優勢種植產業,拉長加工鏈條、開發或引進加工工藝,提高加工效益,重點發展面制主食、方便食品、調味品、食用油、飼料、食品添加劑等加工業。
3. 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和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支持運輸、物流企業,擴大農產品調運能力。同時加快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科學制定物流配送網點布局規劃,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打造區域性先進冷鏈物流中心。二是支持優勢產區批發市場建設,進一步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推動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鼓勵供銷、郵政、快遞和大型商貿物流企業批發市場建設區域經營布局,打通農產品流通“最初一公里”。
(二)抓要素,強化對現代高效農業的支撐
1. 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
一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莘縣核心區和8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建設一批省市級以上農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二是強化重大技術和科技攻關。對當前農業前沿技術以及關鍵技術進行超前部署,同時加強與省農科院、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對接,組織開展“企業院校行”和“專家企業行”活動,組建行業專家顧問團。建立各類研發機構、院士專家工作站等服務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為重大技術和科技的公關提供支撐。
2. 注重培育鄉村人才。
一是加大人才隊伍培養力度。可利用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聊城大學、農科院等主體,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大帶頭人培訓力度,認定一批帶動能力強、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田秀才”;加強與高校院所聯絡對接,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同時培養一批農技推廣、畜牧獸醫、漁業漁政、農村衛生等方面的專業服務人才和一批熟悉農業投資和貿易、具有跨國經營理念和經驗的復合人才。二是鼓勵村內老黨員、老干部、人大代表、退伍軍人、經濟文化能人等群體扎根本土,繼續施展才能。三是健全使用激勵機制。重點扶持支撐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創新創業投入、科研成果研發的獎勵等。此外,健全農業科技人才享受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制度,保證科研成果能夠及時轉化落地,同時又能通過相關收益激勵科技人員的科創熱情。
(三)優生態,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1.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
一是養護修復田園生態系統。加強農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改善農田生態系統,健全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制度,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的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力度,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奠定生態基礎。二是實施生態修復重大工程。打造綠化景觀亮點工程,建設一批亮點森林村鎮、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郊公園。做好“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的文章,推動國有林場提質增效,把有條件的國有林場打造成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生態療養基地。三是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開展對生態保護紅線內違法違規項目和歷史遺留問題的調查和登記工作,制定方案,分類逐一提出退出意見。開展水土保持、自然植被恢復、物種保護、清除人類建設痕跡和影響等工作,恢復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編制實施自然保護區中長期保護規劃,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2. 建設高標準田園綜合體項目。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突出發展特色。建設田園綜合體要在“綜合”二字上做足文章,同時實現個性化發展,不能搞“千村一面”。要立足聊城資源優勢,尊重和弘揚農耕文化,大力推進循環綠色農業、文化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多種形式,真正展現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村特色,將當地的人文美和自然美有機融合,將村民生產生活真正融入田園綜合體建設中。二是創新經營機制,構建業態板塊??刹扇?ldquo;農業+文旅”“農業加工+農村社區”“互聯網+農村社區”等綜合發展模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強和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三是強化政策支撐。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統籌現有渠道資金,通過財政資金帶動、貼息貸款等模式引入多種社會資本,同時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各地實際,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田園綜合體的支持力度,鼓勵參與建設田園綜合體項目的農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農產品眾籌、農產品預售等創新融資方式。
3.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要以深化農村“七改”建設為抓手,按照“宜建則建、宜輸則輸、城鄉統籌、分區處理”的原則,探索建立多形式、低成本、高效率的環境治理體系。同時改革完善審批程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建設的手續,降低建設成本,不斷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保障能力。(作者: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