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核算結果在京發布,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首次對全區生態價值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研究,將對內蒙古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科學編制發展規劃、制定重大決策、實施重點項目和各級各部門評價考核等方面,更好地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發揮重要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歐陽曉暉,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徐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出席發布會,并共同啟動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產品總值(GEP)數據發布。
核算結果顯示,2019年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GEP)為44760.75億元,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總價值為3125.30億元,占全區GEP的6.98%。生態系統提供的調節服務產品總價值為33727.90億元,占全區GEP的75.35%。生態系統提供的文化服務產品總價值為7907.55億元,占全區GEP的17.67%。
歐陽志云表示,此次發布的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成果,是在核算理論不斷完善的前提下,對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的一次全面盤點。
“從核算結果總量上看,2019年內蒙古GEP是GDP的2.6倍,充分說明內蒙古的生態功能遠遠大于生產功能;從結構上看,GEP總值的產品提供、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三者之間,調節服務占GEP總值的75.35%,產品服務價值占6.98%,文化服務占17.67%,調節服務也就是生態服務的價值在全國居首位;從趨勢變化上看,2015年到2019年,全區GEP由3.94萬億元增長到4.48萬億元,增長了13.75%,生態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歐陽志云說。
歐陽曉暉介紹,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保留著大面積的原始生態區域,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沙漠、農田等多種生態系統,草原和森林面積分別占全國的22%和7%,水面、濕地面積位居全國前列,自然資源資產十分豐富,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制度,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強生態執法和監管,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轉變。2019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1%,較2013年提高1.07個百分點。2019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4%,比2012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多年保持‘雙減少’,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保持‘雙提高’。”歐陽曉暉說。
從2018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全面啟動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工作,責成自治區研究室牽頭,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科技廳、林草局、統計局等相關部門配合,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研究團隊,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開展了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研究。